西方有一句谚语:“若想创造一个世界,必先毁灭一个世界。”你很难判断这句话是赞美,还是批评,尤其是当人们用它来评价新浪CEO曹国伟时。这个在新浪工作了12年,一手缔造起“中国第一门户网站”的上海男人,很爱破旧立新。从最初不遗余力掌握控股权,到几次轰动全国的收购案,再到执着地推进博客、微博,曹国伟频繁地游走在成与败的边缘。

2011年,新浪市值接近500亿美元,各种争议也纷至沓来:“新浪微博内容缺乏监管”、“新浪成为曹国伟一个人的公司”、“管理层卖出公司股票套现谋利”……面对这些争议,近年来几乎没有接受过采访的曹国威破天荒地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坐在了一起,一一澄清。

12年做了三件事

时至今日,不仅所有资料对曹国威前46年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语:1965年11月10日出生于上海,他曾经是一个留着长发、穿衣不着调、不断旷课的“叛逆分子”。英国《金融时报》旗下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曾是他的大学辅导员,在他眼中,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自信但不张扬;善于适应环境,灵活变通。”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兴起,有“中国IT之父”美誉的四通集团老总段永基决定让他最得意的门生王志东把自己刚刚收购来的华渊网改成一家可以和搜狐抗衡的门户网站。这时候,对于互联网有深刻理解并且充满激情的人才开始加入。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同龄人相比,他更显得突出——王长田(光线传媒(300251)总裁)、裘新(《解放日报》总编辑)、曹柯(《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等等。这些人如今都是中国传媒界的知名人物。

经过12年的努力,对于许多人来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件事:

第一,将股权统一。自成立之初,就大规模引入美国投行资本,使股东之间利益纠结,而连创始人王志东都因内斗被驱逐。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CEO频繁变换,加上员工记不得多少个老板的情况,最终以他为首的管理层通过增发股本等形式收购本公司股份,使其真正成为“新浪人的公司”。

第二,不断增收。他最爱并购,从广州讯龙到深圳网兴,无论是在短信服务商还是移动增值服务供应商方面,都实现了收入暴增。不久之后,他又担任运营官,那时候广告出现瓶颈,但半年就赶超了搜狐,并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广告收入增加66%。

第三,为用户创造新的产品。他珍爱两个作品,一是博客、二是微博。当推出博客时,将所有的人力财力都投入其中,被国内同行评价为疯狂,但这一创新迅速被接受,现在每天访问量超过350万次。而对于微博,则将其视为未来,并将其引入到了“社交媒体时代”。

当然,这些成绩背后,也伴随着各种负面的新闻,比如未经筛选或保留地传递社会话题,以及股价的大跌以及关于操纵股价、卖空股票、套现谋利的一系列质疑。但无论如何,他都欢迎政府监管,因为这是应该的事情。他认为,在任何一种互联网产品中,不论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论坛还是微博,都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内容进行一定净化,同时提供一个广阔自由平台,让用户分享信息和思想,同时也希望通过完善运营经验,让平台更加健康发展。

业界普遍认为微博已经成为新浪最大的增长方式,但他同意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除了微博外,还有其他业务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事实。而对于外界所谓个人化影响到了公司业务发展的问题,他则表示不会太在意,因为从199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这个公司服务,而且现在发展得很好。最后,他强调的是,每一次规划他们都做得踏实扎实坚实,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new-sina-style-tri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