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谚语:“若想创造一个世界,必先毁灭一个世界。”你很难判断这句话是赞美,还是批评,尤其是当人们用它来评价新浪CEO曹国伟时。
这个在新浪工作了12年,一手缔造起“中国第一门户网站”的上海男人,很爱破旧立新。从最初不遗余力掌握控股权,到几次轰动全国的收购案,再到执着地推进博客、微博,曹国伟频繁地游走在成与败的边缘。2011年,新浪市值接近500亿美元,各种争议也纷至沓来:“新浪微博内容缺乏监管”、“新浪成为曹国伟一个人的公司”、“管理层卖出公司股票套现谋利”……面对这些争议,他近年来几乎没有接受过采访的曹国伟破天荒地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坐在了一起,一一澄清。
12年做了三件事
时至今日,在所有资料中,对于曹国伟前46年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语:1965年11月10日出生于上海,是个留着长发、穿衣不着调、不断旷课的“叛逆分子”。英国《金融时报》旗下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曾是他大学辅导员,在他眼中,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自信但不张扬;善于适应环境,有强烈的领导能力和创新意识。”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兴起之际,有“中国IT之父”美誉的四通集团老总段永基决定让他的得意门生王志东把自己刚刚收购来的华渊网改成一家可以和搜狐抗衡的门户网站。于是,他们成立了美国的一家仓库里的新浪。此时,他正打算离开普华永道,他打电话给茅道临:“我想换个工作,现在硅谷有两家大企业找我,你说我该去哪?”茅道临斩钉截铁地说:“你来新浪吧!”考虑了两天,他走进了那间仓库,从财务副总裁一直干到首席执行官。
经过12年的努力,他确实创造了新的辉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件事。
第一,为统一股权。他带领团队通过增发股本等形式,将本公司股份收归己有,使得真正成为了“我们自己的公司”。
第二,为持续增收。他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并购,如广州讯龙和深圳网兴,使得短信服务收入暴增,并将广告业务赶超搜狐。
第三,为创造新的产品。在2005年推出了博客,并迅速被接受;2009年,又推出了微博,被视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当然,这些成绩背后,也伴随着各种负面的新闻。不过,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都欢迎政府监管”,这是应该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关注他的微博,它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和社交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新浪式三部曲’”。
外界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对于个人化的问题,他并不太在意,因为他们有自己固定的管理团队。而对于竞争对手,比如搜狐、腾讯的问题,只能说他们坚持不断延续、不断提升,以用户需求变化技术产品趋势以及适时创新的能力作为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