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社会的奋斗路上,如何做出取舍,以万科集团成为千亿企业的典范?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两难抉择,一旦选择,就要面对取舍。这个过程充满了煎熬,有时候还要放弃过去拥有的或适应的东西。商人们总是在权力、财富和感情之间进行取舍。

这背后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提供更多借鉴。在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及其创始人王石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故事。从倒腾玉米起家到连续十多年稳健发展,这背后是什么让万科不仅存活下来,还能不断壮大?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用“取舍”二字来注释这一切。

25%利润不做

每个卓越的商人都能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赌注,王石显得保守。他同意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他的成功就是他取舍的结果。”

事实正如此,杰克·韦尔奇如何使GE像新兴小公司一样蓬勃发展?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他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完成118项交易。

战略上的取舍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这种策略也使得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但人们会问,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中的取舍,是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的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是得益于取舍之道。“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利润达到200%-300%,但供过于求,使得利润急转直下。我统计1984~1992年的贸易情况,只有红字,没有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你之前怎么暴利之后就要吐出来。”

此后,王石提出超过25%的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让万科躲过危机。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减法,也早在7年前就开始了。

三次放下

对于王石来说,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他记忆犹新的三次人生的放下分别发生在1983年、1988年和1993年。

1983年的第一次放下,那一年他33岁,当过兵、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他的野心驱使他离开旧生活。5月7日,他坐火车抵达深圳,从此踏上了全新的旅程。

第二次放下的时间是在1988年,当推动完成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技仪器展销中心(今称为万科)的股份制改革后,他决定放弃个人股份。当时六大国企先后进行股份制改革,而他希望让更多公众参与公司建设,并且不知道如何打理巨额财富,因此选择两袖清风地经营企业而非掌握财富。

第三次的人生 放下的时间是在1993年的宏观调控期间,当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管理时,他们决定专攻房地产项目。这需要极大的魄力,但这是他们战略决定的关键一步。此后的的地产项目如雨後春笋般冒出,与风雨飘摇相伴,但脚步稳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