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四五岁的时候,也很调皮,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淘气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后来丁磊迷上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发明,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长大以后一定是当科学家的料子。

1989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的丁磊,对成都的湿润天色十分不适应,但这涓滴没有影响到他乐观的性格。丁磅大学时代的一位辅导员张陈兴老师讲,丁磅老是一幅笑嘻嘻的面孔,他仍然是一个团支部成员,乐于助人。他常常到藏书楼翻阅外文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书籍,“他比别人早一步得到最新世界科技动态,有关互联网信息也是从那里得来的。”

然而,在大学真正占用其大量时间的是当时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他大学期间的一个项目展示让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冬天,我搞了一个电磁场CI软件成果展示。丁磅和其他几个同学下来主动找到我说,他们对此十分感兴趣,如果交给他们做,一定能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那自信样子容貌让我打动。”

在课题组工作日子的日子里,丁磅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地位优势,以至于有同事认为:“他不愿意被安排。”这样的性格也被室友伍浩进一步演绎:“他的成绩只是中上,他不张扬,但他的闯劲给人印象深刻,他对编程就特别热爱。”这种热爱使他决定留下专业技能,不走向社会。

1993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加入任何公司,而是在家乡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在那里,与16个人一起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但与众不同的是,当大家满足于稳定的工作模式时,只有25岁的小伙子却感到枯燥无味,并且决定辞职。

1995年的春天,无论如何也不愿再继续那种生活方式下的服务型职业,让我们回顾一下那段经历吧。当年,你们是否记得那些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小伙伴们,他们眼中的世界似乎比现在要辽阔很多呢?而我们,那些平凡又勤奋的小人物,却仿佛忘记了梦想,我们的心灵被重复劳作所征服,被乏味所侵蚀,被世俗所束缚。你还记得吗,那时候你曾经有过梦想吗?

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又一次重要转折点出现了——离开宁波市电信局。这次辞职并非轻率,它标志着一种决断,是对于未来的一种选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个看似遥不可及但又坚定心中信念——自由。

“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什么而改变方向,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地。”正是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我放弃了一份安全稳定的工作机会,因为我知道,即便是我,也应该拥有追求梦想、实现自我的权利。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去探索,每个人的可能性都值得去发现。

随着时间流逝,如今回头望去,这条路虽然坎坷曲折,但每一步都是向前迈进的一步。我从未怀疑过自己选择的事情,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内心深处渴望实现的事情。这就是我故事的一部分,也许你们会觉得它有些奇特,但是请相信,这才是我真实写照。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们将共同见证更多关于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以及所有这些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以及之后取得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