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员到总监:三次深度思考的励志故事

文/小川叔

这篇文章讲的是深度思考的事,可能很多人会说,你不遭遇事儿,你能深度思考么?的确,如果你的人生不遭遇关于选择、取舍、放弃等关键的大事,你未必有机会做自我拷问。但并不是说这个深度思考平时不能做。

如果当你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不妨先记录下来,之后找个周末的早晨,心情平静且放松的时候。取张白纸,做一个自我发问。

我以前常常这样做。我会在纸上写下问题,比如:我为什么那么爱生气?

写下这行之后,我会自我反问,你觉得会在什么方面上生气?

然后自我回答,比如在与爱人相处方面,在狗不听话的时候。

之后再尝试回答,这是否是源于你内心里希望对方要按照你所想的去做,这种控制欲会让你有一个设想,一旦对方没有做到,你就会表现的失望和愤怒。

这代表了什么?

代表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很多时候却容易将自己的标准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甚至包括宠物。

这最容易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你要求对方以为是为了对方好,其实更多是希望自己舒服一些,如果对方是你的下属,他做到了你要求的一切,你就会满足么?不会,你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会限制他的自我发展,而且即便他做的再完美,他也成为不了你。

那我要如何调整?

尝试放下要求,用欣赏的角度去发掘对方的优点,从对方擅长的出发。尝试示弱,用拜托和请求的语气去让对方做你期望的事,并及时给予奖励。削弱自己的完美主义,分清楚成长和自我苛求的区别。成长是伴随痛苦的,但不会只有痛苦。你们成就来自于过程,而不是限定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的一次小小的心灵历练,对未来充满期待,也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迪!

坦白说,我并非特别喜欢动脑筋的人,又不是哲学家或思想者,只是在日常应付工作之余,还哪里还有力气去进行深思熟虑呢?关于深度思考定义,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个人的浅见认为,是能够自我提问。在逼迫自己不断提问的问题中寻找答案,并且这些答案能够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那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思考。当面临重大抉择或困境时,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了这种能力带来的力量,即使我们并不经常使用它,它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情感财富,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明智。

第一次深刻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是转换职业道路背后的规划。我曾经只是漫无目的地追逐兴趣和好奇心,不考虑任何职业规划,以至于七年里换了六份工作,每一次都是被动应对,没有一丝主动性。那时候,我总是不满意工资,也迷茫前途,对自己也不够信任,对未来也不知道怎么办。那时候,我都不相信计划,因为变化太快。不过,当领导辞职,让我的部门经理位置空出来时,他邀请着走一起创办杂志,那是我难得的一个决定性的机会。我几乎想要拒绝,但那一瞬间,我克制住了自己,说需要时间考虑一下。夜晚,当光线柔软而安静时,我开始质疑一切:眼前的机遇值得争取吗?现在该怎样为将来打算?应该留在现有的公司还是这是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那些问题让我不得不直面现实,同时也让我第一次认真规划未来的步伐,最终确定了一系列目标:薪水至少达到6000元人民币;职位提升至执行主编;停留两年时间努力靠近核心业务部门。在那个晚上,为自己的需求定立了目标后,即使面临困难,也没有退缩,因为已经有人告诉过我们,要勇敢地迈出一步才能找到方向。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那段初次独立审视自身命运的时候产生的一连串问题与探索,最终成就了一番改变——从一个无目的流浪者变成了一个拥有清晰目标、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者的新生命版图。当回头看过去,就像是一场梦醒前夕的小剧场,每一步都承载着沉重而珍贵的情感,一路走来,都显出了不可磨灭的人格魅力。而今朝,则站在崭新的起点,将继续向着更远方、一片更加广阔天地进军。这也是第二次踏入人生的旅程——完成个人定位,然后获得额外机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时何刻,只要我们愿意探索、学习、勇敢前行,那些最初似乎遥不可及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新起点,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能开辟出通往梦想之城的一条宽敞大道,而这一切,全凭你的决心与勇气铸就。此刻,便是展翅高飞之际,我们只需相信内心的声音,让它引领着我们穿越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景,从此以后,再无须担忧错过任何精彩瞬间,因为每一步都已注定属于最好的安排——正如那首古老诗句所言:“岁月悠悠,如画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