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如

【人物名片】高德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8台缝纫机起步,到连续23年销量夺冠的行业老大,波司登已经成为羽绒服的代名词。其创始人高德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在羽绒服领域深耕42年,成为“中国羽绒服大王”。

艰难起步

1976年,波司登诞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这一年,不甘贫穷的高德康带领11个村民一起下海创业,主营来料加工。

凭借出色的裁缝手艺,短短三年,高德康就成立了一家服装厂。当时,他给上海的一家服装厂做代工,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他只能每天都去拿料,从常熟到上海有200公里,每天骑十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往返两地,无论风雨都不退缩。

辛苦付出换来了服装厂的快速发展。在1984年,他开始为上海某羽绒服品牌做贴牌生产。当时季节性强、工艺复杂的羽绒服并不被市场看好,但高德康却认为这个行业大有可为。他一方面继续接单,一方面认真专研,并掌握了羽绒服生产的大部分流程。

时机成熟后,当1992年注册了“波司登”品牌时,便展现出了他对未来无限信心和勇气。然而正当公司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一次决策失误让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化险为夷

1994年的那场危机,让所有人怀疑过是否该放弃。但是没有一个人比不上那个时候困惑过自己的企业如何重建和转型。而这正是最好的机会——重新审视一切,以新的眼光面对过去的问题与挑战。

经过深入考察东北市场后发现,那些销售不畅的是因为设计不符合北方人的体形和需求。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颜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艺五个方面入手,对羽绒服进行创新升级,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构建庞大的销售网络。

1995年的新款问世,一炮而红,将全年的销售额一次性提升至62万件,再次蝉联全国销量冠军,这也标志着波司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稳固并扩张市场份额,而不是仅仅依靠数量增长。

二次创业

2014年,大潮水般涌来的变化淹没了整个产业界。大批实体店关门,无数经典品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此刻,又有一位传奇人物站在舞台中央准备再次跳出旧戏码,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迎接变革带来的新时代。他就是曾经让世界震惊的人物——伯克利大学教授丹尼尔·凯恩斯(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的解读者之一,即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们,他们最终会怎样?

2017年12月14日,在南财专访中回顾自己的事业历程时,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正确方向、一简单方法,不断坚持深化,你就会成功。”但是,“成功”是什么?对于那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答案可能藏于2018年的纽约时装周上,那里,是他决定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时候。那是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时候,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瞬间,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将事业推向巅峰,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你能不断迈进,就没有不能跨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