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境界:从管宁割席到富兰克林读书

在古代中国,交友的方式和标准与现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世说新语》中的管宁割席绝交,仅因为两人对金子、官员轿舆持不同的态度,而后来华歆竟然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栋梁之才,这充分说明了苏东坡所说的“求同存异”的交友境界。在这种境界下,即使是最为不同的人也能找到共同点。

然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年轻人结婚时需要购物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导致了一些人的交友方式显得过于功利化。“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在当时被挂在嘴边,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强烈的功利性。如今,有些人仍然死乞白赖地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层,以为自己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进了所谓的圈子,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网上还有专门的“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圈”、“教你一个月构建优质人脉圈”之类的付费课程,但我不相信这样做能够真正得到想要的人脉。只有你自身足够强大,不用刻意去寻找“人脉”,“人脉”便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没能力,不够强大,费心建起的所谓“圈子”也是沙上建塔。

苏东坡他的字字形偏横,与黄庭坚这样的字偏纵相反,却能成为挚友。这就说到了苏东坡交友的心胸宽广,他能够找到与朋友们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他甚至曾经将一块金子视作瓦石,将华歆拾金视为非君子的行为而与之绝交。但华歆后来成为了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任要职的大臣,从此显示出他品行高尚且清廉。

富兰克林自传中讲述了他通过写信借阅某位资深国会议员珍贵藏书籍而获得支持,最终成为了好朋友。这段经历表明即使没有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共同兴趣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正是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更加纯粹、真诚、智慧无比的人际关系,那就是基于共鸣与理解互相尊重和支持,而不仅仅是权力或者财富之间的一种交易或攀附关系。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真诚交流,并以此作为基础构筑长久稳固的人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