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犹如久存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醇厚。我们虽非同乡,但因文学之缘,他成了我的导师与挚友。他的学问深邃,才华横溢,是我心目中的文学巨匠。在他那书香阁中,我们一次次相聚,彼此倾诉心声。
2012年,我出版了散文集,他不仅为其题字,还亲自题写书名,为我增添了无限荣光。两年后,当我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永城赋》、《魅力永城》、《风情永城》问世时,他在百忙之中撰写序言,即便身患眼疾,也未能阻挡他对文字的热爱和对我作品的赞誉。
孙老师是永城市刘河乡人,从十八岁起便远离家园求学五十余载。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在文化界享有盛名。我虽然常住郑州,而他则居于那里,我们之间虽隔千里,但电话一通,便可分享彼此的情谊和生活点滴。
2016年,一场意外让我得以见证孙老师另一面。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设立创作基地于太丘古镇,我被托付去请他题匾。他的答应,让这份事宜成为一种难忘的回忆。他提到,要开怀畅饮,以示庆祝。这份温馨的人际交往,如同古诗所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首诗,不禁让人感慨,这种深厚的情谊,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将成为宝贵财富。
直至日落西山,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孙老师。那一刻,我想起了一句唐代诗人的佳句:“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一瞬间,就像是一杯浓郁芬芳的酒,那种知音难求、好客来访的心境,让人沉醉其中。此情此景,如同“山静云动”、“惠风广布”,皆由友情而生。而且正如杜子春所说:“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种超越语言表达的一种默契与共鸣,是最纯粹的情谊体现。
孙荪老师用生命去践行文学艺术,用真诚去塑造友情。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大世界里,有些事情是不变的——那就是用心去珍惜每一次相遇,每一段共同旅程,以及那些无声却深刻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