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些人像沃伦·巴菲特一样,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他的成功投资不仅令人惊叹,而且有些学者甚至怀疑这是否纯属偶然。但巴菲特自己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专注”的原则。

施罗德曾这样描述巴菲特年轻时的性格:“除了关注商业活动,他几乎对其他一切事物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从小,沃伦就带着自动换币器,这是他最珍贵的财产之一。在10岁那年,当父亲提议带他旅行时,他却希望去纽约证券交易所。后来,他读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并宣称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这听上去似乎有点天真,但正是这种自信和坚定的目标使得他的梦想最终实现。

1991年的美国独立日周末,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相遇。这次会面是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她拥有的《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梅格·格林菲尔德倡议下安排的。尽管两个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都是《福布斯》财富榜上的争相被比较对象。

两人坐在一起,不经意间发现了彼此的一些共同点,比如对于无聊话题避而远之的心理状态。不过,他们也意识到即便如此,每当谈及热情所向,也能展现出极高的情感投入。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谊。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专注”的理解。这个词对于每一个想要成功、想要健康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枚双刃剑,它既是创造力与创新力的源泉,也是压力与焦虑不可避免的手段。当一个人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某件事情时,那份乐趣就会油然而生,就像一艘航船在风浪中稳定前行,最终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