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逆境中相互见证。真正的朋友,不仅在春日得意的光辉下,也不仅在觥筹交错的热闹场合。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提问,平时那些酒肉友情、手足同体的人,能真当作是知音吗?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愿意与被贬到偏远播州的刘禹锡交换职位,即使因此再次得罪朝廷,他也坚决不悔。韩愈赞叹道:“士穷乃见节义!”朋友是谁?朋友就是在你困难时刻,不顾一切帮助你的那个人。在世俗眼里,这样的行为似乎有些过分,有些天真的。但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范仲淹被贬饶州,大臣们都保持沉默,而一些不知风险之人为他奔走。一位校理余靖直言皇帝,对范仲淹一心为公,希望收回成命,但结果余靖也被贬。尹洙更直接地向皇帝指出自己与范仲淹既师又友,因此应该算作朋党,如若范有罪,他自己也不能苟免,最终却因忠诚而获释。欧阳修则直接责骂谏官高若讷,说范仲淹果然无罪,却遭贬,他作为谏官竟然无法为其辩护,更说出了羞耻感,最终也被贬。

尽管如此,只有李纮和王质亲自送别范仲淹果真挚的情谊。当有人讥笑王质之举,王质以坚定回答:“能与范仲淅交往,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这些人物不仅是彼此的知音,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们是否为了什么东西呢?苏辙写给欧阳修《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说到后来升任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后想要提拔欧阳修,被拒绝了,欧阳修笑着说:“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我论及方孝孺,不是为了私利啊),即便一起降职,也不要一同升迁。这份纯粹,这份坚持,与追求利益完全不同。

从年轻时读到的荀巨伯故事可以看出:荀巨伯探望生病好友,却恰逢胡人攻打郡城。他选择留下来替代好友,而非逃跑,让胡人惊叹他的义薄云天。在我们民族悠久历史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既是一生的真挚伙伴,也是国家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个故事结尾让人心动:胡人们听了荀巨伯的话,一脸羞愧地说,他们以无义之师攻打有义之邦,将班师退兵。这类人物既能维护私人关系中的正义,又能维护国家的大原则,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无疑都是最珍贵的朋友和民族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