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朋友”,这个词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几个定义:一是指彼此了解有交情的人;二是指恋爱的对象;三则是对初次见面的人的一种尊重和客气用语。这说明,“朋友”这一概念的涵盖范围相当宽泛,不仅仅局限于有交情的人。通常,我们所说的朋友,并不分男女,也就是说,只要双方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就可以互称为朋友,而恋爱对象虽然也是属于朋友的一类,但一般不会直接称之为“朋友”,而是会具体地称呼为“男朋友”或“女朋友”。至于第三种解释,即对初次见面人士的一种礼貌用语,在当代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有人认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都应该依靠父母或亲朋好友。在这个意义上,多结交一些有用的朋友确实能够让人生道路变得更加顺畅。但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成就我们的是真正的友谊,也可能由那些看似亲密却实际上损害我们的关系造成逆境。因此,单纯地认为拥有更多的朋友就能带来幸福并非正确。
有些人提倡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伙伴,即使牺牲自己所有的一切也不吝啬。而在过去,这样的豪言壮语曾经广受欢迎,但现今社会,对这种要求似乎更为复杂了,因为我们应该相互理解和宽容。如果某位友人无法做到这些,那么原谅他们才是理性之举,而不是强求对方必须这样做。毕竟,我们之间是否成为好友并不足以决定对方必须如何对待我们。
尽管看起来“friendship”是一个简单而直白的概念,但其内涵其实非常丰富。一条生命若没有了真挚的情感支持,便显得如此乏味可怜。而同样,有了许多类型繁多、各具特色的人际关系,并不一定能保证幸福与快乐。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意味着良好的伙伴、忠诚的心灵,以及善意的声音,可以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而那些负面的影响,则应远离它们。不管怎样,要认识到每一个接触到的‘friends’都需要深思熟虑,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不要把个人命运寄托在他人的肩膀上,这既幼稚又不负责任。此刻,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关于‘friendship’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