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结婚是件麻烦事,因为要购物票才能买到生活用品,那时的相声作品常常讽刺不正之风。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中有“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还有徐姐那个“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故事,至今仍是经典。这时期,不正之风存在于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之下,因此有人以认识垄断行业的人为荣,但这种交友显然功利性十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功利性的交友依旧有土壤。有些人死乞白赖想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以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能加入他们,就进了所谓的圈子,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基础上的,没有与对方等量齐观的能量,没有与圈子里的人匹配价值——那么,“我的朋友谁谁谁”、“我和某某很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情景,是自欺欺人,有攀附属性。

现在网上还有专门课程教你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圈和构建优质人脉圈。但我认为,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不需要刻意寻找“人脉”,自然会有人主动来找你;如果没能力,不够强大,费心建起的所谓“圈子”也是空中楼阁。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遍天下的朋友分布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黄庭坚性格迥异,却系挚友,他们常开玩笑嘲讽对方字体,从不往心里去。

交友需谨慎,但也不能苛求,如管宁割席绝交华歆,仅因小节分歧。而华歆后来成了栋梁之才,被袁术、孙策、孙权等竞相邀出山,官至相国司徒,却严于律己。在朝廷将罚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拒绝,将她们嫁人,可见品行高尚。

《三国志》还记载华歆拒金一事,当他受召任职前宾客送礼众多,他写下每份礼金姓名,并诚恳告知留下礼物以免惹灾祸。这清廉且给予面子,是做人的智慧,也是交友境界的一部分。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在成为国会议员之前,他曾想通过借阅某位资深国会议员珍藏书籍取得支持,最终通过此途径成为了好朋友。这读书相同兴趣,使本非同一阶层者成为伙伴,这确实是一种交友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