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宁静的武汉新东方学校中南总部里,一位年轻人正坐在我们面前,他就是刘普林。在这个充满学习气息的地方,他不仅以“自强之星标兵”的称号闪耀着光芒,更是用实际行动点亮了希望的火炬。他的故事,就像一本书,让我们在翻阅时深刻体会到,贫穷并不是束缚,而是一种锻炼,一个磨砺。
记得那天,我们约定好10点见面,但他却提前半个小时便已到了。他带着忐忑的心情,用微弱的声音打招呼:“您好,我是刘普林。”随后,他脸颊上露出了害羞的红晕,这份谦逊与坚韧让人印象深刻。
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笔直地坐着,不时地玩弄着桌上的一次性纸杯,偶尔因为过于紧张而不小心洒掉茶水。这样的局促不安,与他曾经接受央视等多家知名媒体采访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也许你并不认识刘普林,但你听说过那个感动中国的小男孩——“马路孝子”,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这个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学生很难和“榜样”二字扯上关系,但刘普林就在这里,是值得同龄人学习的对象,是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出身寒苦,让他更懂得体谅
出生于湖北武穴农村的一个六口之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维系家庭生活日常开销相继外出打工,将他们姐弟几个交给了年迈的外婆,从此 刘普林开始了他的“留守”生涯。他从未抱怨,因为他清楚父母为了养家的辛苦,所以努力省下每一分钱,在学校几乎每顿饭都不超过三元钱;哪怕是在太阳异常毒辣的盛夏中午,也只选择步行,不愿意花费额外的一分钱。
这些对于生活优越的大多数90后来说,都是一段难以想象的事情。“可能是农村孩子都比较早当家吧,那时候虽然情况不好,我也没觉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他们比我大,他们做得肯定也是比我多。”谈及过去,他总会说,其实还好,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
成为全国“自强之星标兵”后的责任与压力
成为了全国五十多万参与者中的脱颖而出的优秀人物之一之后,对于这份荣誉和压力,都成了新的起点。他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才能不负“自强之星标兵”的称谓。他说:“座谈会上听了俞老师的话和其他‘自强之星标兵’的事迹,我感觉受益良多。”
作为一个标兵,他是许许多多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因此必须对那些以他为榜样的学生负责。这份责任,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也更加积极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感恩前行,用行动回馈社会
其实,刘普林早就开始了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儿什么的行动。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心脏病患儿需要捐款的事情后,他不仅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义务卖报纸活动中,还从自己每个月200元的小康生活费中拿出20元作为捐款。这20元,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数字,但却是他几天来的全部收入。
从2010年10月起,每隔半年都会去义务献血,现在累计献血1500毫升。他说,因为觉得自己并非最困难,却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忙,所以总想回报社会一点什么。而且利用节假日去支教,也将这些好的经验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利用雷锋小组所收集到的资金继续帮助更多的人。这一切都是对善举的一次又一次回应,是一种无声但深远的情感纽带连接着彼此的心灵世界。
结语:
物质上的贫瘠并未能将 刘普林变成另一个人,而恰恰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坚韧。当我们站在这个时代巨大的舞台上,看见这样一个青年,以如此简单而纯粹的心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一线曙光,那是一个由无数如 刘普林般勇敢追梦者的共同努力织就的美丽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保持真诚、坚持理想,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