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张翼历时6年跟踪采访报道新东方。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关村西区,新东方大厦9层贵宾室,俞敏洪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现将访谈录全文刊登。
张翼:为了写作《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我浏览了你近1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新闻报道,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比如读《三国演义》,你通过分析刘备、曹操的用人得失与成败,得出基本结论“管理企业要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你在新东方最为混乱的时期把《三国演义》又钻研了一遍,这本书对你性格改变、思想提升产生了哪些影响?
俞敏洪:其实不只《三国演义》,《论语》、《老子》这些会聚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经典著作,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水浒传》的小人书,对情感与忠诚体会得很多。小时候在农村看到亲兄弟为了一点小事打得不可开交;但一旦别人招惹了其中一个,兄弟俩立马就会联合起来和别人对抗,把别人的后路堵死,再接着打。
北大求学5年的时间里,我阅读800多本书,其中包括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印象比较深的是《三国演义》的诸侯并起、英雄聚义、争夺天下的故事。经营企业之后重读《三国演义》,我就总在想:刘备、曹操为什么能成大事?他们有什么特质?他们靠什么方式凝聚团队?那些龙精虎猛的人物为什么对刘备和曹操格外坚贞和忠诚?
此外,我还经常琢磨为什么“市井无赖”刘邦能够赢得天下而“西楚霸王”项羽却自刎乌江?曹操这个形象被小说中描绘成了奸雄,但实际上,他非常推崇孙武兵法,对孙武兵法有过详尽注解。我仔细阅读过,并获益良多。我很喜欢他的意志坚定,以及他知人识人才且尊重人才,而且他懂得把合适的人安置到合适岗位,从而创造出了人才辈出、大好局面的环境。
反复阅读,《三国演义》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维系团队,要达到目标,我们必须寻找到利益与情谊之间的平衡点。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帮助我理解了如何让我的员工保持动力,同时也确保公司稳健发展。
1993年,我和妻子一起创办了新东方,而后我从海外请回徐小平和王强,并逐渐赶走公司里的家属或亲戚,从个体户转变为现代化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后,不少人称赞我们取得成功。不过作为创始者,我知道自己无法成为像曹操那样强势人物,因为我的性格相对较弱。我喜欢倾听朋友们意见,也乐于容纳他人的建议。
从个人角度看,或许更像是像刘备这样的人物——宽容且愿意倾听。他身边没有像孔明这样的谋士来辅助决策。但是,在职业生活中,即使是我,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来引领团队前进。而这也是我的责任所在。
张翼:你的博客文章总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精神激励。你一直致力于塑造理想主义者的形象,这种精神气质已经成为新东方的一部分核心竞争力。但一些离职教师曾指责说,“新东方制造了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
俞敏洪:“‘新东fang成功地制造了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这句话,是那些未实现既得利益或者失落者发表出来的话语。”今天,对绝大多数员工来说,“家园”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之所依。不过,我们承认,一切都是建立在以利益驱动基础上的。在开始阶段,就没有那种宣扬无私无我,无条件支持的情谊,只是基于现实考虑去行动。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并不要求每位员工都像我们一样充满理想主义。我们承认,从成立之初,就以利益驱动为主导。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依靠人才来完成,而这些人才则需要通过实现利益来维持其存在。如果没有这种考量,那么作为公司、新东fang恐怕难以存活下去。
所以,每次回到这里,看着藏民为了朝圣甘愿磕头十万计,然后带着满足离开布达拉宫,那种感觉,就是一种极致的心灵满足。而不是宗教机构,上市公司很难达到那样的境界,只要能做到让人们感到某种程度上的敬仰,就已经是极限之一。在过去几年的努力下,我们不断向员工灌输价值观及事业理念,而我们的目标持续更新,比如最近提到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以此鼓励我们的每位同仁。
因此,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为教育领域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便是我们的使命。面临现实,不再绝望也不再痛苦,而是在努力专注寻找生活与事业空间,为给予中国广泛学生群体提供精神鼓舞以及培养品德,使教育成为一种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它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灵魂深处永恒追求的事业。”
张翼:独树一帜教学风格,与众不同的教师形象,是新东fang最显著特色之一。一方面,它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它也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加入这一大家庭。但面临如此庞大的师资力量,你如何保证价值观道德标准得到有效传播?
俞敏洪:首先,在行为习惯层面进行积极引导;其次,让大家了解到底线是什么,以及谁不能触碰这一红线。这意味着虽然不能全天监控老师们,但必须确保职业道德准则得到普及。此外,还需保证系统安全运行——这是我的原则所在。当分校校长犯经济问题时,如果现在处理相同情况,无疑会采取更加严厉措施,但当时因为考虑到了友情以及温柔,所以决定清退款项而非法律制裁。不幸的是,当时中的高层官员受到了这样的宽容政策,他们感到失望并灰心两月之久,他们认为如果连这样严重错误都不予惩罚,那么整个组织就会缺乏正直真诚,因此选择离开组织。此刻回顾过去那个事件,我觉得应该更早一步制止问题发生,或至少采取更加果断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是宽恕对方错过机会或不够负责任的问题处理方式。那时候可能太过软弱,没有认识到正确治愈社会关系应有的权威作用,有些时候必须硬刚才能让制度真正实施有效运行。此番经验让我明白只有透彻地学习法律规章条例并运用它们才能真正行使领导力的职责,使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即便是在遭遇困难挑战的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原则信念,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集体兴旺共荣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