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挑战与成就:从选择到实现,成为中国感动十大人物中的典范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国家的一种穿着方式能够强烈地影响群众观念时,潘石屹并不满足于他在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他意识到时代正在发展,他迟早会被淘汰。
于是,潘石屹决定变卖所有家当,并离开了管道局。他想要去深圳,但由于缺乏特区通行证,只能通过支付和寻找旁门左道来到达那里。在那段经历中,他遇到了一个人,他们一起钻过一道铁丝网,从而跨越了一座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深圳。
仅仅是一张网之隔的深圳,对潘石屹来说,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相比之下,北方更为凉爽,而工厂污染严重,加之语言上的障碍,使得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原来在管道局工作时,即便福利待遇不错,加班加点也几乎是常态,而现在,他却遭受着来自同事们的劝说回去。
1989年,潘石屹随公司老板来到了海南,并成为了一个砖厂的厂长。那时候海南环境恶劣,一些人都选择回内地。但是潘石屿坚持下来,一直等到了南方谈话,这次谈话加速了海南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
合伙炒房
在这场艰难探索之后,与其他五位朋友共同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当初他们面临资金短缺,没有办法开展业务,只能眼睁睁看着办公桌积累厚厚灰尘,最终他们找到北京一家集团公司,以20%利息500万获得资金,最终获得五五分润。这份成果虽然看似天价,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激励。
最令潘石屿感激的是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平反,一家人才有能力过上温饱日子。而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在海南拥有土地,在今天看来,这块土地才有可能被开发出价值。在这个过程中, 潅入心的是那些客户心理战,每一次新客户出现,都会增加价格,最终销售良好。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了两个数字: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这让他感到不安,因为记忆中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每个人约50平米,而北京每个人只有7平米。面临这样的风险,他们六位合伙人决定转向别的地方寻找投资机会,以减少风险。而后,他们各自奔波,不断尝试,只有返回西北老家的潅始感到无望,因为那里实在太穷,没有任何可投入的地方。因此,他又辗转回到北京。此后六人合伙注册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一个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
这个项目让几位合伙人都发财起来。不再需要精打细算,现在有钱投资只需估计个大概。但由于想法不同,最后还是决定单干出来独立创业。
夫妻合作
离开万通给予他深刻的心痛,但自己创业也带来了冲突尤其是在企业经营问题上,与受过西方教育的妻子之间产生分歧以往小小跟感觉走,不支持妻子的华尔街银行式管理,为此两人甚至差点离婚。
然而信任现代城并将SOHO成功与现代城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他相信房地产开发要考虑两方面:地段和时机。
研究整个城市布局,将解放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当时有一块原二锅头酒厂的地皮,被认为脏乱且臭气熏天,同时旁边惠河芦苇丛生,不适宜开发。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关键要看时间”。他坚信两年后交通便利、惠河得到清理,那时候可以开始建设。
同时,又看到银行按揭潜力巨大,有按揭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因此为了促进这一机遇,与建行行长协商,用自己的存款担保,让客户不必担忧银行风险。如果按揭没有还清房贷责任则由我承担。
建行同意之后工行也很快加入相同的事务做为现代城项目提供按揭服务,
随着创新理念接受度提高,将SOHO作为突破口推广材料与结构上的创新,让客户既认可形式又认可内容,
尽管房子卖出了很多但更重要的是未来服务。“一个活跃机构或公司,不仅要关注产品质量,更应重视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
至今仍然梦想建立“中国建筑师走廊”,即使站在长城脚下,每平方公里都是参天大树,让最佳中国建筑师设计不同风格,为年轻建筑师提供机会。(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