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选择多大的挑战,成就多大的人生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当国家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时,潘石屹决心离开他的“铁饭碗”。他决定去深圳,但未能获得特区通行证,只得花钱绕过一道铁丝网,进入这个全新的世界。
在深圳,他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工作环境和语言障碍,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在1989年,他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一开始担任砖厂厂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不懈。
海南改革开放提供了机遇,与五位朋友合伙成立了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他们利用北京集团500万的资金,最终获得五倍利润。这段经历深深感激的是一个人——潘石屹父亲,因为他的平反,一家人才有了一份温饱生活。
潘石屹的心理战术吸引客户,每次都涨价,最终成功卖出。他注意到海口人口数据中的问题,并与合伙人决定投资其他项目以分散风险。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北京,以怀柔注册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个项目让他们几位合伙人都致富,但由于想法不同,潘石屹决定单干。
离开万通后,潘石屿痛苦不已,但自己创业也带来了冲突,与受过西方教育的妻子在企业经营上常常产生分歧。他相信现代城,将SOHO发展与现代城概念紧密相连。他研究整个北京城市格局,看好原二锅头酒厂地皮,并看准银行按揭机会,让建行行长成为担保人,为客户提供按揭服务。此举不仅促进销售,还增强客户信心。
随着SOHO创新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潘石屿梦想创建“中国建筑师走廊”,在长城脚下让中国建筑师设计不同的风格,为年轻建筑师提供平台。更多励志故事请点击http://www.li96.com/lizh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