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金鹏:北大到哈佛的数学奇迹
在人生旅途中,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我们是否能坚守信念、把握自我,是成功的关键。安金鹏的故事不仅仅是聪明才智与刻苦拼搏的结晶,更是一种做人的操守。
1997年8月,《天津日报》报道了一个令人感动的人物——安金鹏,他来自一个贫困农家,但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赢得了第38届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这位品学兼优的孩子顺利进入北京大学深造。
尽管受到各种赞扬和赞助,但安金鹏始终保持着独立学习的决心。他在北大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便被哈佛大学录取,开始攻读博士后研究工作。
从天津一路奋斗到哈佛,这个曾经的小村子出生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磨砺?他如何以超强自控力和学习精神,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业?
在大学生活中,世界为每个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校园里也存在浮躁虚伪和懒惰等问题,要实现最优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无形之考验。安金鹏拒绝那些非学术书籍,专注于他的数学梦想,每天勤奋攀登知识高峰。
家乡虽近,却很少回去。寒假只留两天初三就返回学校,而暑假基本不回家。每次回家父母总希望儿子多留几天,但他知道时间宝贵,只能恋恋不舍地送别。在弟弟16岁时,他带弟弟到北大体验生活,将来也许会考进这里。
读者们寄予厚望,让他成为华罗庚或陈景润那样伟大的数学家。他说那是遥远的事,是他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他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无论何时有人打扰他的学习,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付出总有回报,从第一学年期末考试起,他以满分成绩领跑全班,再次申请参加高级课程考试,也是满分通过。他还完成了物理系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免费赴哈佛继续深造。
从农村娃变成全国知名人物,对待五花八门的事情仍然能够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拍摄的一档关于他的节目播出后,一夜之间他成为了公众人物,一封接一封来的读者来信让他应接不暇。
面对这些关切、询问以及请求建立联系或开专栏等,虽然有些事情让人着急但安金鹏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清楚地知道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如果沉迷于应酬,那么这辈子的努力将白费,因此请求系领导帮助处理所有电话和拜访请求,只接受公益活动邀请。
对于一些莫名其妙议论,比如有人认为他因为压力变得傻或者外国人给服慢性痴呆药,让他的父母感到不安,但安金鹍镇定地说:“不要被无聊传言牵着鼻子走。”2005年在世界数学研究会上,一位同样遭遇困境的人向他诉苦,请施援手,但是安金鹍解释自己并非富有,因为没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奖励政策规定而已,即使如此,也有人误以为腰包鼓鼓填满奖励款项而向其伸手寻求援助。一切都是对真相的一种曲解与误解,与事实背道而驰。而这个曾经贫穷小伙伴,如今已经飞越到了美国哈佛大学,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