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之父,个人励志事迹简介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的一个贫困山区小村庄。他的爷爷是一位做火腿的大师傅,而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

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他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在19岁时,他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开始了。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当他回到学校时,他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中,但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自学完。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在这期间,他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并且多次填补国家空白,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1992年,他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研发,这不仅是形势所逼,也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知本主义。他总结华为创业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為資本是靠知本積累起來。”即使从现在来看,对民营企业来说,即便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冒险,一般难以迅速滚大。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达到5亿美元。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05年,以11亿美元位居福布斯273名,并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

作为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人物,任正非始终坚持自己的道路,不流俗、不平庸,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得华为成长成为世界领先的一流企业。他禁不住这种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公司不断前进。这一切都是基于他的尊严、意志力以及内在渴求爆发力的结果。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其卓越贡献及领导风格,其名字也逐渐成为了商界传奇之一。而对于那些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无疑会受到深刻启示。此人曾经因为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与世隔绝,却能够掌握新媒体艺术,将思想传达给公众,从而实现教育员工与引导公众双管齐下。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他的坚韧精神,以及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判断能力。此外,还展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情感表达方式,那就是利用文章来传递信息,即便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也不放弃写作,更无需任何人的鼓励或赞扬,这样的行为体现出一种内心强大的品质——独立思考和决策者的力量,让我们更加敬佩这个时代伟大的领导者——任正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