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从挑战巨峰到建造辉煌人生——SOHO中国董事长的成长故事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当国家的观念开始剧烈变化时,潘石屹在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中感到自己即将被淘汰。于是,他变卖家产,离开了那份稳定的工作。

他梦想着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通过一道铁丝网绕过边界。他找到了一个机会,在海南砖厂担任厂长,这段经历让他坚持到底,并最终在南方谈话中找到机遇,与五位朋友合伙成立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

他们开始资金短缺,但终于获得北京集团公司的500万投资,以20%高利息偿还。这次机会不仅改变了潘石屹一家的生活,也为海南改革发展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他与父亲重逢,为家庭带来了温饱之福,同时也为自己的房地产事业奠定基础。

潘石屹的心理战术使得每个客户都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最终成功销售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海口的人口分布问题,意识到风险并决定转向其他地区寻求投资机会,最终在北京怀柔注册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

六位合伙人共同开发了一块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次合作让他们都大富大贵。然而,由于想法不同,潘石屹决定单干,并且面临与受过西方教育妻子的经营分歧,他们几乎因企业管理上的冲突差点离婚。

尽管如此,潘石屹坚信现代城概念,将其融入SOHO的发展策略之中。他研究整个北京城市格局,并看好位于原二锅头酒厂地皮的一块土地。尽管当时该地皮环境恶劣,但他相信两年后交通便利、环境改善,这里将是一个理想地点。此外,他利用银行按揭机制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成功促成了建行和工行为现代城项目提供按揭服务。

随着现代城创新理念得到认可,潘石屹推崇材料与结构上的创新,让客户接受SOHO设计。这不仅是产品质量,更是服务意识和质量的问题。他一直梦想创建“中国建筑师走廊”,希望能够给年轻建筑师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