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如

【人物名片】刘绍喜,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被誉为“中国木业大王”,将宜华从一家简陋的家具厂发展为总资产700多亿的木业帝国,其背后的经商之道是什么?

一、大胆下海创业

1987年,当第一波创业浪潮席卷而来时,任正非在华为开启了新的篇章,而宗庆后则以娃哈哈打响品牌。在这场风起云涌中,刘绍喜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事业之路。

他来自农村,与全家8口人挤在一个只有1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为了改变命运,他决定勇敢地下海经商。800块钱,是他的全部资金。他借得这笔钱成立了莲下槐东家具厂,即今日宜华集团的雏形。那时候,他手中的工具几乎都是旧货淘来的电锯、斧头和锉刀,但他不畏艰难,用这些简单的手段开始制作家具。

然而,由于知名度较低,销售额始终停滞不前。为了打开局面,刘绍喜想出了一个创意策略——免费试用期。一年内如果顾客对产品满意,他们才需支付款项。这次尝试迅速吸引了众多顾客,从此销路逐渐拓宽,一年间销售额竟突破百万。

随着业务不断扩张,眼光敏锐的刘绍喜又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原木地板。他与台商合作,将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视信誉建设

1992年,当 刘绍喜意识到原木地板市场潜力巨大时,他果断决定转型成出口贸易公司。他与台商合作,在国内负责生产,对方负责海外销售。但是,这个初出茅庐的步伐并不顺利。一位台商反映他们收到的木地板质量有问题,并要求退货。这让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地位更加严峻,但刘绍喜并未放弃。他承担了所有责任,以诚信和担当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和信任。此后两者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同年的12月份,刘绍喜成立宜华装饰木制品公司,从OEM向自主品牌迈进。他深知解决原材料变形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邀请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改良加工流程。在科研人员们不懈努力之后,他们成功研发了一种喷气复式烘土窑方法,使得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此举使宜华迅速成为国内领先企业,并获得“信誉品牌”的称号。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厦

然而对于身居高位却仍心怀远大的刘绍喜来说,更大的野心等待着实现。他希望将宜华塑造成百年的传统企业,而这一目标需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由于国内森林资源有限,他转而瞄准国际市场寻求解决方案。在1993年左右,他踏上了去往东南亚、非洲及美洲考察之旅,最终选择缅甸作为第一个海外基地的一站。尽管当地交通条件差异极大,但他因地制宜采用当地马匹运输方式,让进口材件顺利抵达汕头港口。此举展现出他的创新思维与务实精神。

随后,在非洲及美洲国家,又相继建立了更多基地,每一次都坚持“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理念,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样的战略布局,为今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其最终成长成为总资产超过700亿美元的人物,被世人称作“中国木业大王”。

现在,这位传奇般的人物正朝着更宏伟的目标前行,而他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无数追梦者的灵魂深处奔腾澎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