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儿

在中国商业史上,1984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创业时间窗口。王石创建了万科,而张瑞敏接手海尔。在这个关键时刻,40岁的柳传志决定放弃知识分子的生活,勇敢地迈入了科技行业。他在一间只有12平米的小房子里养家七口,但他决心不甘平庸,不愿虚度时光。于是,他选择了创业,这就是联想的诞生。

面对国家严格控制电脑进口额度和关税政策,柳传志展现出他的坚韧与智慧。他积极争取进口批文,以继续发展电脑代理业务,同时坚持“法律手续必须完备”。尽管艰难,但他没有放弃,最终推出了联想品牌的电脑,为公司开启了新的篇章。

2000年,当戴尔以直销模式进入中国市场,联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都认为戴尔成为了联想的“克星”。然而,柳传志并没有退缩,他制定了一条两线作战策略,一方面准备与IBM进行并购谈判,一方面集中力量对抗戴尔。在深入了解对方的情况后,他将联想原本的分销模式改为“双模式”,既服务大客户,也服务商业客户。这一转变让联想能够更好地应对竞争,并最终打赢了这场硬仗。

然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和外部环境变化,全年亏损2.26亿美元,让公司处于悬崖边缘。当时正是危急之际,柳传志重新回到舞台,将其经验和智慧带给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通过重建领导班子、塑造企业文化以及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员工管理制度,如养猪厂和员工住宿解决方案等措施,最终使得当年度底实现扭亏为盈,并且很快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生产商。

在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无论是艰难创业期还是鏖战戴尔期,再到东山再起后的重振旗鼓,都充满了无数次“要死要活”的考验。这些经历虽然痛苦,但也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我不能被捧得这么高。”这样的态度,是柳传志成功背后的秘密之一。而对于那些即将踏上创业征途的人来说,这样的故事或许能激励他们更加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即便是在逆境中,也绝不轻言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