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业史上,1984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创业时间窗口。这个年份见证了万科的诞生、海尔的转型以及联想集团由柳传志创立。在艰难创业初期,柳传志曾经是知识分子变身为企业家的典范,他不仅要面对来自于社会和政策环境的巨大挑战,还要在财务困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

为了度过那些无数次生存危机,柳传志曾以蹬三轮车卖货为生的方式来维持生活。他还不得不忍受办事员脸色之上的压力,以此争取一张审批报表。这一切都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当时国家对于电脑进口额度和关税提出了严格控制。面对这些挑战,柳传志展现出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智慧和决心,他积极争抢进口批文,同时坚守着法律手续必须完备这一底线。

1990年,当联想推出首款品牌电脑后,这段艰难代理时期终于迎来了新的开始。不过,不久之后戴尔以直销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对联想构成了强劲竞争。连续两年的市场份额下降让很多人认为联想遇到了“克星”。然而,这并没有让柳传志放弃,他制定了“两条线作战”的策略,并成功地将联想从这种窘境中解脱出来。

经过多年的鏖战,最终2004年,在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后,联想再次崛起。此后,由于内部矛盾加剧以及金融危机影响,全年亏损2.26亿美元,使得公司濒临倒闭。但是当危机最深刻的时候,柳传志重新“出山”,担任董事局主席,并带领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深远影响性的改革措施。

通过塑造更加人性化的人工管理制度,以及提供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人才招聘政策,以及解决员工饮食和住房问题等举措,使得公司很快扭亏为盈,并最终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生产商。在功成身退之前,柳传志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为公司注入了活力与创新精神。他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种执着追求,即使是在经历过无数次死亡边缘的情况下,也依然能找到重生的力量。

今天回望过去,那些艰苦奋斗、痛苦挣扎与突破九死一生的历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三十年,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儿。”不过,在这三十年的旅途中,也孕育了大量无法忘怀的情感,以及那份拼命咬牙坚持,从而登上了阶段性顶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