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周成刚,一个在社会中努力奋斗的可爱图片背后清醒着前行的求学经历。作为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他曾是苏州大学的一名学生,上世纪80年代毕业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十年。1995年,他自费留学澳大利亚,获得了传播学硕士学位,并被BBC录取,2003年回国加入新东方。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时,周成刚以英语成绩第一名进入江阴市考状元。但他未能如愿进入北京外交学院,而是进入了苏州大学英语系。这让他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因为他的同班同学俞敏洪等人纷纷考入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
似乎悲痛的情绪还没有化开,周成刚面临着一个对他来说很严峻的问题:毕业后到中学还是留校?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因为那时毕业生完全由国家分配,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追求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摆脱困境。“我只有两条路:毕业之后去中学教书,或者争取留校任教。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中学教书只会让我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委屈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让他成功地当上了大学教师。
“人的是无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获得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清醒的分析和判断。“多年后我再去看,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比大学其他同学更坚实,更保持着更开阔的眼界。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学,我和那些到中学教书的人之间差距更遥远了。我不是在评价两种生活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决定使我离梦想生活越来越近。”
谁都知道应该努力,但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一定是具体、清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只要三年之内能做到什么,这才是我们需要想清楚。”自从得了高考英语第一名,周成刚发现自己语言上的天赋,就开始刻意培养自己,不断学习电视广播主持人的表述技巧,以及演讲家的演讲艺术。他阅读大量西方哲学著作,比如《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和《大问题》,这些思辨能力让他在新东方“万人演讲”上赢得掌声,让他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总能做出最正确选择。
看得远些总没错
有时候,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就是一种清醒判断。在1995年的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他意识到了必须同时精通专业知识,因此尽管已经开学并且转校困难,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转到了另一所大学主攻新闻传播专业。在BBC工作期间,他以笔试口试第一名成为唯一一位被录用的记者,在那里运用了一切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BBC工作中的高效和记者的严格要求,在圈子里都是出了名。当时,他负责国际新闻节目采访、录音合成,还要轮流做节目主持,“早上8点上班11点节目就要播出”,像与时间赛跑一样。他通常先做国际电话采访,然后立即把稿子翻译成中文,“几乎是一过目就‘译’”,同时还要不断敲击键盘。而只用三个月就适应这一切。回忆起这段时间,他用“专业”和“敬业”来形容,那正是在不久之后取得成功创建上海新东方并革新的北京新东方业绩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态度。
2000年的探亲之旅中遇见同班同学俞敏洪,此时新东方已如日中天发展。他遇到了一个玩笑:“中国市场这么大,你为什么还要留在英国为帝国主义卖命?”这个玩笑深深刺进他的心:“我毫不怀疑自己能在BBC做一名优秀新闻记者,但是华人要出类拔萃非常困难。而选择另一条道路,也许取得更多,你会走得更远,那为什么不走这条路呢?”经过考虑,最终决定放弃英国永久居住权和全家移民加拿大的机会,加盟新东fang创办上海分校,并最终回到北京单枪匹马推行管理改革,使企业从内部危机中恢复过来。那一年,他们取得历史最佳业绩。这一切,是因为那个改变了他的生活——英语彻底改变了他的精神和物质,同时也给予了他自信,为其职业生涯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