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周成刚,清醒求学经历在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闪耀社会光芒
作者简介:周成刚,是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校长,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苏州大学,他在大学期间任教十年;1995年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后获得传播学硕士;1998年被BBC录取,并最终回国加入新东方。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时,周成刚的英语成绩在江阴市考了第一,从小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外交学院。凭借当时英语笔试口试第一的分数,他完全有可能被录取,但最终进入了苏州大学英语系。同班同学俞敏洪等人纷纷考入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而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绪还没有化开,他不得不面临一个对他来说很严峻的问题:毕业后到中学还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语:“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那时,没有人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成为他的追求,因此“我只有两条路:毕业之后去中学教书,或者争取留校任教。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中学教书只会让我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心中的委屈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他成功地当上了大学教师。“人的是无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获得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学会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清醒分析和判断。“多年后我再去看,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比大学其他同学更坚实,更保持着开阔眼界。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学,在英国工作,与那些到中学教书的人之间差距更遥远了。我不是评价两种生活好坏,只能肯定,当初决定使我离梦想生活越来越近。”
谁都知道应该努力,但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一定是具体、清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要考虑三年之内能做到什么才是我们需要思考。”自从得到了高考英语第一名,他发现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便开始刻意培养自己。他花时间学习电视广播主持人的表述技巧和演讲家如何演讲,以及阅读大量西方哲学著作,这些思辨能力让他赢得如雷掌声,让他能够面对各种人生抉择的时候总能做出正确选择。
看得远些总没错
有时候,清醒意味着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即便已经开学且转校困难,不妨改变专业方向。他毅然决然地转到了另一所大学主攻新闻传播专业。在BBC记者生涯中,这些理论运用自如。早已烂熟于心的一切,使他对于英汉双语驾驭能力游刃有余。当翻译外国书籍时,即使手抄修改誊写,也展现出了基本功,最终全派上用场。
回到母国后的决定性瞬间
2000年的探亲之旅中遇见旧友俞敏洪,此时新东方正蓬勃发展,“中国市场那么大,机会那么多,为何还要留在英国为帝国主义卖命?”这句玩笑深深刺激他的内心。他认识到,在一个白人统治世界里华人要出类拔萃非常困难。而选择另一种道路,用相同时间和精力取得不同结果,那为什么不走呢?
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了取得英国永久居住权和全家移民加拿大的机会,更冲破亲友阻力回国创业。“确实,在BBC工作可以拿高薪,可办护照、永久合同、福利保障等一样都不少。但是,比起我回国创业,这些又算得什么?”
2003年的挑战与胜利
成功创办上海新东fang并掀起风暴后的周成刚,被调至北京新东fang推行管理改革。那时北京新东fang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其团队架构错综复杂正处调整危机中。机制不健全,一部门如小学校各自为政,使企业成本急剧上升甚至互相抢夺生源。周成刚明白,只有业绩才能服众,因此即使顾及反对意见,将部门打通实现业务体系化制度化,将企业重新整合为一支骁勇善战队伍。这一年 北京 新 东 Fang 取 得 了 历史 上 最 好 的 业 务 成 果 。
周成刚说,由于英文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给予精神物质丰富;而清醒判断则给予他信心,让其拥有职业成功感受与个人成就感。在2021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素材摘抄中,他们共同展示了一段段真挚生命力的故事——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以智慧勇敢应对挑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付出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励志人物们迸发出的力量,它们触动着每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现在充满力量,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