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笔者在水乡周庄偶然间目睹了许多店铺陈列着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的“万三蹄”——红烧蹄髈。这一景象不禁让我想起那位已故十余年的爷爷。爷爷是一位乡间厨子的传奇人物,他在当地的地界内,无论是喜事还是哀事,都会被他的厨艺所吸引。虽然他擅长各种家常菜,但最令我难忘的是他那手工制作的红烧蹄髈。

小的时候,我和其他孩子们一样,对于荤菜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每当有机会尝试到那些油炸肉丸、糖醋排骨或是红烧羊肉时,我们都会兴奋得不得了。尤其是那个年代,价格便宜的鱼和豆腐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些美食。而我,因为沾染上了爷爷那份热爱烹饪的情怀,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用火炊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学会了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小吃,这些经历对我的烹饪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在乡风淳朴、人心相亲的地方,每次大型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准备,那时候,最繁忙的地方就是厨房。尽管我不适合待在那里,但看着父母忙碌地准备晚餐,尤其是在年夜饭时分,那种氛围让人难以忘怀。

回忆起小时候,每逢年底,哪怕家庭条件再贫困,也会精心准备一盆红烧蹄髈作为新春团圆的大餐。那时候,一只大好的猪腿,被仔细清洗干净后,用花刀切成几道花刀,让它入味。我记得,在父亲掌勺下,大铁锅里倒入黄澄澄的菜籽油,再加入冰糖慢慢熬成深色的糖稀,然后放进蹄髈,将所有调料全部倒入锅中,大火煮上两个多小时,小火焖上一个多小时,直至肉质酥脆且汤汁浓郁才算完成。

我们的家乡传统习俗要求过午时即开席,以确保早点儿放烟花争取彩头。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享受这段与亲人的共度时光。在那个充满油脂和香料的环境中,我等待着爸妈动筷,然后才能自己品尝到那种独特而丰富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我童年的回忆,也是我今生的追求。

然而,当亲人离世后,不知不觉间时间似乎飞逝起来。一旦忌日临近,全家人就会聚首一次,为前辈送上祭礼,并重温那些曾经流传下来的美食故事。当第十周年忌日来临,全家决定由我承担起继承这一家族美食文化的大任。我决定要将这些传统烹饪技巧通过实际操作来传承下去,而非仅仅停留在言语之间。

生活节奏加快之后,即使身处繁华都市,我仍旧能够通过回到老家的方式来找到一种宁静与平衡。在这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炖制出那种色香味俱全又带有一丝懒散风格的心灵慰藉,就能让我感觉像是在真正体验一种慢生活。而这样的感受,是任何高科技产品或快速消费主义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