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李开复,深信兴趣是推动成功的强大引擎。无论是在多年前为大学生撰写的七封信,还是如今创立的创新工场,我都致力于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我的导师风范影响着年轻一代。创新工场的诞生让我继续发挥“导师”的角色,并在微博上分享我对创业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创新不仅限于技术,还包括模式创新、细节创新、品牌创新以及跨领域结合。在谈到成功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时,我坚信兴趣能够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兴趣驱动的工作能带来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的态度,最终也会助你走向成功。
以下是我在微博上的部分语录:
对于IPO是否审查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我认为重点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披露要完整、精确透明。如果没有做到,上市公司、券商、审计单位以及律师事务所都需要承担责任。此外,如果股民不够成熟,也许审查可以保护股民利益,但其真正目的是保护股民并质疑有问题的公司,而不是滥用选择权或墨守成规。
在去年的视频中,我谈到了读博士如何影响了我对创新工场的看法。我提到系主任鼓励我深耕细分领域,将目标设定为世界第一。而且,在系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导师,这样培养出自信;同样地,创新的工场鼓励毕业生选择项目加入。同时,它们提供了平台帮助创业者。
对一个求职者给予五句话建议:首先,要判断未来趋势,并顺势而为;其次,最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关键在执行,每个小细节都是魔鬼;专注你的用户,一切都会接踵而来;最后,要学会说“不”。
与传统中小企业家交流时,我提出科技之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模式革新(如戴尔PC生产销售定制)、细节革新(苹果ipod减法设计)及品牌革新(苹果专卖店)。
关于风险投资巨大的讨论虽然存在风险,但我们投资项目失败率很低,有两项被收购、一项获得VCA轮融资,还有一些正在奋斗中。
6-12 我还分享了一系列与Y Combinator交流的心得,以及对于互联网后台可扩张性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建议给创业者和平台运营者的见解。
13-16 最后,我提出了几点建议给平台运营者:划定界限,不损害用户利益,只做最极致开放等,以及对天使投资的一些误区认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