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朋友”,这个词的定义各人有异,观点繁多。《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出了几种解释:一是指彼此了解且交情深厚的人;二是指恋爱对象;三是对初次相遇者表示尊敬和礼貌的称呼。从这些解释来看,“朋友”这一词汇涵盖面较广,不仅限于交情深厚的人。
我们通常说的“朋友”,是不分性别的,即彼此有了一定的交往,就以“朋友”相称。而恋爱对象虽然也是朋友的一种,但一般不会直接称之为“朋友”,而会具体地用如“男友”或“女友”。第三种理解在当代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了。
有人说,在家庭需要依靠父母,而在外界则要依赖于朋友。这意味着应该多结交一些朋友,拥有更多的助力,这样的观点并非无理,而且事实上,拥有多个有用的朋友确实能让生活道路走得更顺畅。但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成就你的是你的伙伴,也可能由你的伙伴所败坏。你是否因此认为,只要是伙伴,就应该不顾一切地支持对方?这样的豪言壮语曾经常听到,但在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牺牲行为显得过于理想化,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此外,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无法得到另一个人理解,那又怎样要求对方必须这样做呢?这不是没有道理,是太苛求了。
看似简单却复杂莫测的是,“友”的真正含义。一个人若没有伙伴,一生将何以为乐,但即使有了也未必幸福,因为世上的伙伴实在太多了。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既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友,又有一些能带来智慧和力量的良师益友,还有一些可能导致灾难与祸害的损人或恶导之敌,所以,对待每位朋辈都不应轻视,不应随意结识朋辈,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终究要自己去走,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明天,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这是一个幼稚且不负责任的心态表现。
总之,“朋”字,让我们思考很多。在选择、处理与维护关系时,我们需要更加慎重,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更不可盲目信任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正确评估、选择并珍惜那些真正值得信赖和支持我们的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