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朋友”,这个词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几个定义:一是指彼此了解有交情的人;二是指恋爱的对象;三则是对初次见面的人的一种尊重和客气用语。这说明,“朋友”这一概念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有交情的人。通常,我们所说的朋友,并不分男女,也就是说,只要双方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就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而恋爱对象虽然也可以被称为朋友,但通常会更加具体地称之为“男朋友”或“女朋友”。至于第三种解释,即以尊敬和礼貌来对待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这在当今社会使用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有人认为,在家中依靠父母,而在外界中则依靠朋友。这意味着要多结识一些好友,因为拥有更多这样的支持者,生活路上的确会变得更容易走。不过,这并不能简单地就认为,拥有更多的朋友就一定更好。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成败与否可能都与我们的这些所谓的“好友”有关联。有人提到,无论什么困难,都应该像兄弟般相助。但是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豪言壮语可能已经不太现实了,而且即便如此,也很难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期待别人能够无条件地为了我们牺牲,那这是一种过于苛刻且不切实际的心理态度。
尽管看似简单,“朋友”的真正含义却异常复杂。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旅途中,没有了亲朋好友那将是一片荒凉可怕,可是拥有的并非必然带来幸福。因为周围的人实在太多,有益之友、良知之友、损害之友乃至恶劣之敌,所以对待这些关系时需谨慎。不应盲目追求社交圈子,而应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手上,是一种幼稚且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因此,对于这个名为“friendship”的宝贵东西,我们应当深思熟虑,不轻易将它赋予任何人,以免自己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