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二十几岁的年华里,遇见了一个西方朋友圈,他们谈恋爱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每个周一重返学校时,大家都会互相询问周末的活动。如果有人问起他们,“你和男朋友/女朋友周末去哪儿甜蜜啦?”他们通常会告诉你,“我们一起去爬山啦!”“我们在海边野营啦!”“我们在沙滩上晒了一整天的太阳!”

那一年我十九岁的小表妹和男友出门,都要吃上一顿二百多的海底捞,才觉得幸福快乐,而我眼前这些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他们谈恋爱,不花一毛钱,这让我感到惊讶。

爱情,又怎能不花钱呢?

我来分享一下我曾经恋爱时的情景。那时候,我有一个长相清秀的男朋友,我们走在校园里,就像所有普通的小情侣。很奇怪,那时候我们都是穷学生,每个月接受着来自家里的生活费,可是一起出门时,却出手阔绰,一定要“吃顿好的”,“看场最新的3D电影”或者“去主题游乐场”……不然就觉得今天过得没滋没味,没有什么建设感。

就算是平平常常的约会,也没有谁提议“我们一起去踏青吧”,“去海边晒晒太阳吧”,“能不能去那个博物馆瞧一瞧?”这些不花钱的活动,实在不能成为谈恋爱的心理预期。那时我们的快乐,是咖啡馆二十五元一杯的卡布基诺,不眨眼消费掉二百块的大排档美食,还有那些让人积蓄破产的一些浪漫旅行……我度过了很多自以为快乐但实际意义模糊的时候。我曾经认为,只要两个人能够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就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对不花钱的情话一直心存疑惑,只靠一封封书信就能把恋爱谈得壮烈美好,那样的情话,大概只存在于父母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的故事。在生活成本飞速上涨今天,当一切都变得昂贵起来,大家自身经济能力也跟着提高,对于如何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有些人似乎更加关注。当我的朋友们展示自己的小资生活——几百块一支永生花、两个人一起到首尔、最新iPhone6、蒂凡尼的情侣钻戒……能够与恋人共同体验繁华,再用某种方式传达这份昂贵而精致的情意,这就是许多年轻人的所谓幸福。

甚至连我的相亲老手一样的一个朋友,她总是对我说,“知道如何在第一次约会就鉴别出男人的好坏吗?首先,见面要选高档雅致餐厅,其次点餐时要挑贵点,最终两个人吃饭不要打包……”

这样的道理,说来听起来庸俗,但是我敢保证,我们中超过半数姑娘,大概都默默地相信着。这一切迹象表明,在现实中两个人的消费程度似乎与那段感情上的快乐指数有关。谈恋爱不是简单地陪伴,而是应该是在一起享受各种各样的事情嘛?

于是我的朋友们遇到了又一个又一个金项链和银手表,他们骑行穿越大自然,一起观看昂贵歌剧,即使还去了日本泡温泉,在约会中不断创新开销记录。但当那些充满期待和热情却最终短命结束的情缘出现,我开始怀疑:为什么这样珍视时间和金钱却无法维持下去?

后来,我自己静下心来算账,一场完结后的恋爱除了精神消耗外,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如此,当我认真思考,这样昂贵的情愫是否真的值得寻找答案,我发现自己竟然记不得什么特别让人快乐的情况,只剩下一些无聊日子被填满,而且两个人因为奢侈而破产加速,用时间换取了一段短暂而空洞的人生片段。

后来的交往,让这个观念彻底颠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使得最初关于论述"需要奢华才能证明真挚"这一点变得荒谬。我从背包客栈中学到的,从巴西帅气少年到环球旅行者那里学到的,从努力工作养育家庭到朴素但充满意义居住环境中学到的,是一种更为深刻且富有价值的人生体验。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成功或舒适,而是真正为了共同成长,为彼此提供支持与理解,以及通过努力共创财富建立坚固基础。

石康先生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做事应当专注于目标本身,而非过程。”同样地,无论是在关系还是其他任何方面,如果把重点放在过程(即物质消费)上而忽略了目标(即内心交流与共鸣),那么这种关系可能并不会持续久远,因为它缺少了内核——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心灵连接。这正如他所言:“真正宝贵的是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因此,让我们的行为以一种新的方式定义:不是光鲜亮丽,更重要的是平淡常态中的付诸行动,以至于每一次选择都透露出深层次理解,并将其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那种珍惜每一步旅程,无论它们多么微不足道,每一次拥抱或笑容,无论它们多么普通,每一次愿望或梦想,它们全都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这,便是我现在所追求的一种更为纯粹、更为真诚的人际关系,也许这便是我一直未尝试探索之路上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