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如此深厚,以至于下雨天我宁愿自己淋湿,也不想让对方受凉。这种感情最终也没能持续下去,分隔开的情谊并非岁月,而是彼此没有坚持的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各自上了不同的学校,再后来她选择了放弃学业,而我则继续前进。大学期间,我偶尔会回家,但每次都匆忙而过。而她也不再在家,因此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当我大学未毕业之际,她已经结婚了。我无从得知这个消息,所以未能参加她的婚礼。在见面时,她带着宝宝,而我还未踏入婚姻殿堂。这样的相遇带来了尴尬与沉默,只能做些客套话作罢。目送她的背影,我感到了生疏,就像对待一个陌生人。

文化差异、生活环境以及交友圈所致,我们逐渐远离,最终不了了之。我感到遗憾,却也明白,这份美好只适合曾经的岁月。当我们成长起来,差异变得无法弥补,没有共同语言。这份美好的记忆留在心底,便足够了。如果强求持续联系,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不如从一开始就接受分手,避免付出却收获甚微。

心理落差会削弱我们追求友情的动力。我还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都会主动找他们,但她们很少主动联系。这一切都是因为各种借口和阻碍,从聚会到失去联系,一切似乎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但如果对方真心当你为朋友,那么这些理由便不会存在。

我们习惯听闻自己想要听到的声音,看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一切,从不曾停下来思考,这是否真实?直到受伤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问题都源自自己的问题,是缺乏深入了解和发现问题的勇气,以及隐藏而不露面的性格特点。

初中时期也有几个很要好的伙伴,他们讲义气,在一些小插曲之后,我们最终成为要好的朋友。在高中阶段,由于大家忙碌各自的事务,没有多少时间去交往新朋友。当步入大学时代,即使有一些接触的人物,但很多人的本质很快暴露出来,这让我惊讶,同时也学会接受这一现实。

在大学里,有更多机会去认识新的同龄人,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心机的地方,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一旦揭开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我仍保持着一种单纯,对待人事物总是直接坦诚。但随着成长,我学会了更多关于如何应对社会关系的问题,我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尽管说起学校时代的友情是纯真的,但是看着那些旧日同学现在的情况,我觉得那段经历或许并不值得怀念。不过宿舍里的室友们,有几位成为真正可以依靠的人,他们是我珍贵的人生财富,无论多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而工作之后,与同事们建立起某种程度上的互信,不过这通常需要离开公司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因为即便是在职场上,也难以摆脱距离感和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最后,让我反思的是,无论是在任何阶段,如果能够用“求同存异”的心态去交往,那么我们的生命中一定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对于那些错过掉的小小欢笑,那或许只是命运安排给我们的风景,让它们留在心里,便已足够丰富一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