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孔繁森,山东聊城人。历时十年,两次进藏,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时至今日,孔繁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已是家喻户晓。以下是本站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孔繁森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孔繁森,男,汉族,中员,1944年7月出生,1994年11月去世,山东聊城人。自治区阿里地委原、政协原主席。1979年开始,他两次进藏工作,勤政为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结束后,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为了摸清情况,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事业,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被追授“模范、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报名援藏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次援藏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主政阿里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以身殉职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繁森精神
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谱写了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大有裨益。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95年7月4日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在山东聊城建孔繁森纪念馆,1995年9月10日正式开馆接待观众。
《孔繁森》一文已被苏教版语文书收录为课文。
2018年12月18日,、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在孔繁森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建起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在参观大厅显眼的位置,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小药箱,为参观者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小药箱就是孔繁森同志去……”我们来到纪念馆时,讲解员正在介绍小药箱:棕色的皮质外衣、箱体印着一个红十字,听讲解员介绍,这样看似平凡的物件却是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孔繁森在期间每次下乡之前都会自己花上二三百块钱买好药装满这个药箱,就这样一路工作、一路看病发药……”这样一只小药箱见证了孔繁森在乡下行医发药、治病救人的故事。
孔繁森分别在1979年、1988年两次进藏,拉萨、阿里等地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到任不到4个月跑遍拉萨所有公办小学和一半以上村办小学、任职期三分之一时间蹲点阿里乡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送医送药……听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人讲,孔繁森的医药知识是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学习到的,到孔繁森任职过的地市,不难找到他行医送药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印记。丹增旺扎是一名藏医,他至今时常感怀孔繁森提着小药箱帮助他一起治病救人的场景:“他给老百姓治病,完全是出于公心,替别人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一心一意想着百姓。”
崔建勇是当时孔繁森的秘书,他回忆起孔繁森救助一个70多岁藏族老太太的故事:“当时一个老太太倒在地上,他就打开药箱,先拿出听诊器,问了情况后知道老太太可能是被浓痰卡住了,他就把听诊器的软管取下来,插到老人喉咙里把痰吸出来了,老人就活过来了,当时身边所有人都给他鼓掌。”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七天七夜奋战在抗震一线,还领养了三个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生活清苦又不愿意给组织找麻烦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到当时的军区总医院三次献血900毫升领到营养费900元用于孩子们上学和改善生活。时任军区总医院血库技师刘业香事后回忆起孔繁森献血的场景:“当时来献血的时候用了一个藏族的名字。我就问他你在哪里工作?他说在阿里。我说阿里这么艰苦,献血还是对身体有一点点影响的。他说养了几个藏族小孩,家庭比较困难。”就是在孔繁森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庆芝仍然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这是对孔繁森爱的延续。
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考察期间,所乘坐的车辆发生车祸。当地军民第一时间接力抢救,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的生命。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他身上仅剩8块6毛钱——这就是一个地委在藏十年,留下的全部家当。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对孔繁森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从去年开始,来自孔繁森家乡的聊城市人民医院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就组织了义诊队伍踏上雪域高原,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行程11500公里,为654名藏区同胞进行了健康查体和义诊。聊城市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路庆良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脚步再出发,将义诊继续下去。“我们进藏不仅仅是给藏区同胞义诊,更重要的是把孔繁森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传承。”
孔繁森,1944年7月生,山东聊城人,生前两次进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为阿里地委,工作期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长期在阿里地区工作的唐文明,对当年的一个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寒冬时节,下乡途中,孔繁森看见路边有一个帐篷,走进后发现,一个单身母亲在里面抚养着4个孩子。孔繁森掏出身上仅有的80多元钱,留给了这个母亲,临走前还把大衣脱下给一个孩子穿上。
“孔当时就对我们讲,如果老百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我们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老百姓。”唐文明说。
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是最艰苦的地区之一。长期贫穷的局面,致使当地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医疗人员短缺。粗通医术的孔繁森,每次下乡都要提前买好药,装在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
一次下乡,孔繁森碰到了一位因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的老人,他立即把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喉咙,将浓痰一口口吸出来,随后运用早年在部队当兵学过的医术,给老人打针服药,直至病情好转。
没有人知道,他帮助了多少人。熟悉他的同事记得,对于农牧区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在藏工作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寄过钱,工资绝大部分用在了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为了真正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孔繁森认真学习中央精神,把国外高原地区开发和其他省市现代化建设经验与自己的调查研究相结合,为阿里地区的发展描绘蓝图,其中一项就是要努力搞活当地边贸市场。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边贸事宜,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身上的遗物只有两件,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离开20多年了,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忘不了他。孔繁森小学副校长强巴次仁说:“他的故事被写成了歌曲,很多不懂汉语的藏族老百姓都会唱。”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这首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句,是长期默默无闻、坚守高原的群像的真实写照。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可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待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不过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采访中谈到,孔繁森的事迹中最让他感动的是,为了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前后三次卖血900毫升:“从孔繁森纪念馆陈列的三张军区总医院血库采血登记表可以看出,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在这一年的二月、六月、十一月,先后三次献血并领取900元营养费。孔繁森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专门学过医疗技术,他清楚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献血,对于年近半百、患有多种高原病的他来说,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他有着怎样健康的体质保证他一年内三次献血?有着怎样艰难的经济状况需要他一年内三次献血?要不是孔繁森殉职后,军区总医院提供的证明,谁也不会相信,这三张采血登记表背后隐藏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1979年,为支援西部发展,国家需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工作。复员后时任山东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他以“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自勉,第一次赴工作。
进藏后,35岁的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在工作,“在路上”成为孔繁森的生活关键词。在岗巴工作3年,他学会了骑马、吃糌粑,与当地民众共饮酥油茶。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一本工作手册手写的字迹密密麻麻,成为他工作中的“活字典”。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同年秋天,已经44岁的孔繁森准备第二次进藏工作。这一次,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到任仅4个月,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完善发展;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农牧民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自费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群众看诊发药,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在当地,“会看病的大本布啦(干部)”成为孔繁森的另一个名字。
1992年,四年援藏期满,去留的抉择间,孔繁森再次服从了组织安排,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就任地委。就任后,全地区106个乡他走了98个。
1992年,发生地震。救灾过程中,孔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这让他经济上更加拮据。1993年,49岁的孔繁森先后3次以洛珠的名字献血900毫升,他将营养费900元用于藏族孤儿的生活补贴和转学费用。
曾经的同事回忆,他总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只要遇到困难人家,他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钱全数送出,然而妻子前来看望他时,往返的路费都需要借钱筹措。
2017年4月,央视推出报道《与亲书·孔繁森给女儿的三封信》。往来的书信间,摹画出一位父亲在家人与人民之间的选择:“爸爸快50岁了,我要在今后的岁月,加倍多做点儿工作,给人民给社会多留点东西。玲玲,爸爸想你,想全家人,没办法,还是工作第一。”(节选自1993年12月2日,孔繁森给孔玲的信)
1994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时任阿里地委的孔繁森立即组织工作组奔赴灾区救济灾民。因为救灾及时,这场雪灾没有造成一个藏族群众因灾身亡,成为阿里历史上的奇迹。
1994年,阿里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调研走访行程9万余公里......这一串数字,成为一位夙夜在公的真实写照。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8块6毛钱、一个旧收音机和四张写有“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稿纸,就是他的全部遗产。在他的葬礼上,有这样一副挽联——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孔繁森牺牲后,时任中央总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总理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9年9月14日,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12月18日,、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5日,孔繁森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荣誉纷至沓来,艺术创作将其故事传扬,有人评价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仆”,在孔繁森的家乡山东聊城,人们亦为他修建起了纪念馆。在他不幸牺牲时,拉萨的群众说,和平解放40多年来,逝世后最让人难过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班禅大师,另一个就是孔繁森。
对于孔繁森而言,这也许是最令其欣慰的赞美与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