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的流水线与高工资
竞争大师波特说:“与其把目标对象放宽,不如把它缩小,这样做会更有效果,而且打得更有效率。”集中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以强化自己的专长。
上个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厂家有超过百家。福特的T型车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并开始席卷全美,短短不到十年就占领了一半的市场,这样一家独大的成就归功于大批量生产。
福特原来是生的学徒,后来出来创业,第一次因为高价低质而失败,第二次由于资金断流而失败,第三次起步没多久,高档车卖不出去,差一点又破产,总算幸免于难,痛定思痛,切身体会到了做廉价车的重要性。这后来成了福特一贯的思想方针。
东西要便宜,就得压缩成本,为此福特想到的是分工。把汽车的生产过程细分,细到每个环节都及其简单,然后每个人只负责一件,这样不仅去掉了切换工作时发生的损失,还能提高熟练度,避免人为失误。
接着要解决的是每个人的工作速度不同,有的人不得要领,有的人偷懒,有的人在长时间单调的动作中容易走神,以至于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福特就引入了流水线,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样就给那些工作慢的人一种无形的忠告,确保整体运转的畅通无阻,还创造了相对平等的工作环境。
分工和流水线让福特实现了大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把固定成本平摊到每一辆车,实现了惊人的低成本生产。
福特还决定只生产T型车一种,把零部件、车体、甚至颜色,全都单一化,以配合大批量生产。
然后,福特就给车上贴上了廉价标签,以这种方式大量甩卖的话,自己的产量还可以提高,加强生产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如此这般创造良性循环。事实上,价格每降低一个台阶,销售就得到了一次飞跃,汽车从有钱人的玩具变成了交通工具,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迅速得到普及。福特在自传里自豪地说:“人们惊讶不已,是我让花更少的钱给更多的人成为了可能。”
福特的T型车并没有取得任何专利,就成功了。不管是功能还是设计,T型车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简单的,但福特对此很乐观,把高档消费品做得便宜,谁都能买,最后变成大路货的时候,一定会迎来爆发性的消费。
大批量生产让福特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王者,却也带来了若干个问题,就是把人等同于机器来用,长时间以同一个速度反复做同一个工作,对人的精神是一种折磨。卓别林就用《摩登时代》来嘲讽福特。
对此,福特打出了两倍的工资。结果应聘的人在工厂外面排起了长队。福特并没把抬高了一倍的人的成本打到车上去,而是试图用生产的规模效应来解消掉。
工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大量生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量消费来支撑的,而工资上涨可以带来购买力的提高。结果,福特用其他厂家三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两倍的薪水。
凡是不能批量复制的,很难赚大钱。不仅要有原材料的良好渠道,产品的设计也要便于制造,还要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样就能批量生产,把固定成本分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