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可死矣。 ——(先秦)《论语·里仁》 【翻译】 早晨听到道理,晚上死都可以了。 【链接】 先秦 “先秦”是中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到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先秦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在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注解】 (1)之:学问、道德。 (2)好:爱好。 【翻译】 对于学问、道德,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链接】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成书于战国初期。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人,记述者有孔子的,有孔子的再传,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知:第五个知通“智”,意为聪明,其余的都是“知道的意思”。 (2)之:第一个“之”是代孔子的训言,第二个“之”是代其事物 (3)为:是。 【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链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先秦)《论语·述而》 【翻译】 多听,选择好的加以采纳;多看,全记住它。 【链接】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极为有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下9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下一个儿子,叫孟皮,足部有病。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据《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出于种种原因,孔子在上没有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3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家的称号。上不得意,孔子就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的多达3000人,贤人有72人,其中有很多是各国。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善良之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美,不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做人的准则。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及再传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 (2)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4)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5)不逾矩:指不超越礼法。 【翻译】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这是孔子的话,这段话启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阅历也应不断增多、加深,要有所精进。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先秦)《论语·卫灵公》 【翻译】 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达旦不睡觉地苦思冥想,也没什么用处,还不如学习。 【链接】 孔子好学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如学。 ——(先秦)《荀子·大略》 【翻译】 学习的人并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经过学习。 【链接】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贡献。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 学,殖也,不学将落。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八年》 【注解】 (1)殖:种植。 (2)落:坠落。 【翻译】 学习就像种植草木,不学习将如草木坠落叶子一样,才智会日益减退。 【链接】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孙,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先秦)《管子·形势解》 【翻译】 士人勤学不怠,所以才能成为圣明之人。 【链接】 《管子》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管子》中的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响的稷下学派之手。汉朝学者刘向对《管子》进行了编辑。 《管子》一书共86篇,其中有10篇已佚。《管子》全书16万字,内容可分八类,即《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也。 ——(先秦)《国语·晋语九》 【翻译】 人有学问,就像树林有树叶一样。 【链接】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具体内容涉及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反对和,重视,重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