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贝多芬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励志音乐之旅。尽管他25岁时遭遇了耳疾,45岁时彻底失去了听觉,但他的生命依然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1770年12月6日,我这个天生的音乐家诞生在波恩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家庭。他4岁就能弹奏羽管键琴,8岁便登上了舞台,这让我赢得了“小才子”的美誉。在10岁那年,我被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我作为一个“音乐仆役”的开始。

17岁时,我前往拜访伟大的莫扎特,他不仅欣赏我的演奏,还答应给我上课。但就在此后两个月里,我失去了我最亲的人——母亲。我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我写下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以表达我对于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后来,通过人脉关系,我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看中了我的才能,将我收为自己的音乐仆役。在维也纳,那些即兴钢琴曲如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有时候像细水潺潺,有时候像惊涛骇浪。

30岁的时候,一段失恋让我的灵魂深受创伤,但更让我痛苦的是逐渐失聪。我曾经力图治疗,却无济于事,只好搬到维也纳郊外疗养两年,最终病情并未改善,即使教堂钟声离我而去,也只能听其一词不能闻其音。

绝望中的贝多芬却没有放弃。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自己。他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从此,在余生中,他致力于创作,从32岁开始,在近两年的彷徨探索之后,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具有个人特色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1809年10月,当法军占领维也纳,趋炎附势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但这次他强迫我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这使得贝多芬忍无可忍,并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的一张纸条上书:“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

另一次,与歌德一起散步,我们面对皇后、太子和贵族们,而他们却让路给我们。而当太子认出了是我,他们脱帽致意,其侍从们还分列两边,为我们送行。那一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54岁的时候,他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用六年的时间精心打磨这部作品。在1824年的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演出。我亲自指挥演出,没有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全凭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每位观众都被旋律深深打动,不断地鼓掌庆祝五次!

然而,对于貝多芬来说,最宝贵的是他的自励人格。当生活给予困难时,他会将这些转化为激励自己继续追求梦想的心理力量。他会将每一次挫折视为成长契机,用这种方式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貝多芬以一种傲骨存在,让世界知道,无论何种困境,都可以通过坚持与努力克服,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