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位辜鸿铭是谁?他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婚于东洋,仕于北洋。精通九种语言,并获得13个博士学位。他以其出色的口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辜鸿铭字汤生,是1857年7月18日在马来半岛槟榔屿的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诞生的。他的祖父由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是一位能讲英语、马来语的人,而母亲则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她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小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能够阅读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的作品。
1867年,当时十岁的小辜被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英国。在那里,他学习了英文、德文、法文等多种语言,并以优异成绩被爱丁堡大学录取。1877年,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14年的留学生活使他成为一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回到了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统筹国家事务,同时继续研究中华文化。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以“汉滨读易者”自号。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对外界极具影响力。他用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还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讨论孔子思想,被印度圣雄甘地尊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然而,这样的身份也带来了挑战。当时,有些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对东方文化坚定不移的心。这一切都反映出一种命运,即使是在困境中,也要保持自尊和坚持信念。这就是辜鸿铭的一生,一部关于如何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梦想并保护自己所爱之物的一部史诗般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