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中国最具激励精神的女性简介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她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以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1857年7月18日出生的,在马来半岛的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长大的。在她的祖父辈迁居南洋后,她家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她的父亲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闽南话和英语的人,而母亲则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洋女孩,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她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她,将她收为义女。自幼,让她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她的一生充满了学习新知识与传播古典文化之间不断交错的情节,从小接受多元化教育,使得她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同时又深刻了解并珍视自己的文化根基。

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她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几年的时间里,她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并且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她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将古老东方理论中加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有启发性的妙语。在她之前,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间,她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价值。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她以理想主义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灵丹,同时,对西方文明批判也是尖锐深刻的事实很快引起巨大的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权威”传教士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文人及其语言。他独到的指出:“要懂得真正中文人和中华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大而纯朴”,因为“中文人的性格特征正是深沉、大而纯朴”。

通过对比美国人、日本人、中俄两国人民以及其他民族,他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特质:美国人们博大,但缺乏深沉;英国人们深沉但缺乏博大;德国人们既博大又深沉,却不足以纯朴;法国人们虽然灵敏却无法全面展现这些优秀品质。而只有中华民族全面具备这四种优秀品质,因此留给外界总体印象便是温良,如同孩子般生活——一种心灵生活。这段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女性对于国家命运关注与坚持,以及对传统美好事物坚守不懈的情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勇敢追求真理与保护自己文化根基无畏前行的心灵力量来源。

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是个中国女人,你就只能是不幸地病弱,一直被任意宰割。如果你清醒起来抗争,就需要付出特别痛苦的地步面对内忧外患祖国时期的情况下,为炎黄文明涂炭而忧虑,这些都成为了辜鸿铭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这个名字成为历史上的亮点之一。这位传奇人物,用其非凡的一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即使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也不放弃追求真理与保卫自己信仰的事情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