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逆袭的宇宙之王

斯蒂芬·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也是享誉国际的伟人之一,被称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宇宙之王”。他与彭罗斯共同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为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在伦敦遭遇希特勒轰炸时,他随父母搬到牛津避难。童年时期虽然成绩平平,但他喜欢设计复杂玩具,甚至制作了一台简单电脑。成长过程中,他对了解事物有着极高热情,对新奇事物总是想把它拆解理解其结构。

17岁入读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但他的态度并不用功,与当时其他同学相同,这是一种迷惘期。他在学校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没有病魔出现,他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但病魔改变了他的命运。

从童年起就不擅长运动,一次意外跌倒后被诊断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即卢伽雷氏症。大夫告诉他,只有心脏、大脑能运转,直到最后心肺也会失效。当时只剩两年的生命,但霍金顽强拼搏,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

轮椅成了他的伙伴。他顽强工作生活,不仅如此,还在一次车祸中骨折头部缝13针48小时后又回到办公室。在别墅翻倒轮椅的情况下,也仍旧坚持使用唯一活动的手指驾驶轮椅前进。尽管身体残疾日益严重,他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霍金研究对象是宇宙,却不感兴趣于观测天文,只靠直觉思考得出了“黑洞不黑”的伟大成就。这一闪念经过3年的思考形成完整理论,并向世界宣布黑洞辐射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

自从2014年去世以来,由于我无法继续我的研究,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还有更多责任。我希望通过我的故事激励那些面临挑战的人们,让他们知道即使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