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了其中赚钱的大机遇而被激励开启了他们家族的事业。

苦难确实是一种珍贵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他坚持不懈地打拼,为自己和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而已经逝去的心灵领袖王永庆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最终奠定台塑集团雄厚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必须承认,这些成功的人们善于抓住经济发展的大势,将其转化为机会。在福耀玻璃创建人的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建人的鲁冠球看到了80年代初中国汽车市场启动的大机遇,最终成为全球影响力的配件供应商。而王永庆也借助战后的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完成原始积累,还顺利转型至石化行业。

施正荣凭借对太阳能技术研究,在能源结构调整趋势下建立无锡尚德,使其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综观这些先辈们走过的一段路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起点乃至掘到的那笔“第一桶金”,与后来的主要业务活动通常是不相关联的事情。而随着社会进步与商界环境成熟度提升,上一代企业家的开始阶段就更加清晰规划,也少走弯路。

王传福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积累成立比亚迪,如今已成为工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并逐渐扩展至电动车领域。许多企业家在起步时经历了摸索过程,不断进行灵活调整,以此明确主营业务。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早期经营模式典型情况,比如惠普最初是一个咨询服务公司,同时涉及软件开发;QQ只不过是在项目中作为附加礼物提供,而马化腾曾考虑出售小企鹅品牌。此外,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如丁磊也有过出售网易梦想,但最终坚持下来成了互联网行业标志性企业之一。

马化腾和丁磊这一代得益于宽松环境、平等发展机会以及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快速增长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通过纽扣起家,而刘氏四兄弟则以卖鹌鹑蛋开始,这两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艰辛相比之下,一般来说,只需短暂几年的时间,就能够实现巨大的财富增长,如丁磊3年内网易即达市值首富;施正荣5年内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也占据首富位置。这不禁让英国胡润当年想要编制中国亿万富翁名单时,没有料想到这个话题会引发如此剧烈讨论,“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民众关注焦点,有助于重新审视财产问题,对渴望合理收益激励更多踏上创业道路的人群。此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们对于财产也有更深层次思考,如曹德旺以福耀玻璃70%股权设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获得财产,为我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