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阎崇年的视角下,历史不仅是敬畏之物,更是一部人类智慧与经验的巨著。他的语录如同一位老渔翁对海洋深邃无尽的赞美,它们承载着对过去挫折和教训的警惕,以及对未来繁荣与复兴的憧憬。
"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人生道路崎岖而艰难,但阎崇年坚信,只要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前进,就能克服一切挑战。他自己的成长也充满了磨砺,他说:"我受了渔民、农民、商人的影响,在我的个人的文化呢,我受了渔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影响,我身上有这三种文化的影子:第一,有一点勇敢精神;第二,有一点务实的精神;第三,有一点通变的精神."
在他看来,明朝辽东地区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明朝没有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从而改变战略和战术,这让他感到遗憾。他提到:"明朝那些经略也好,总兵也好,没有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改变战略战术…我想,因循旧习,不能与时俱进…改变这种局面的第一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他这一生的仁智勇廉都被后世尊为楷模,而康熙皇帝则是一位学习型皇帝,对西方文明抱有一颗开放的心灵。这位清代伟君重视治河寻根溯源,用能臣辅佐,并且御前辩论,以集思广益会会议裁决,最终通过实践验证改正错误,即使犯错也不发愣,这就是一个真正明君所应具备的一切品质。
雍正帝作为康熙继承人,其勤政也是中国史上独树一帜的事迹之一。在他的治国理念中,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政治改革方面,都展现出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而嘉庆皇帝,则以其儒学修养和仁爱之心,被誉为“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的诗句中的理想化身。
最后,他强调:“损上益下,一定愿意这样做。”这是他面向全体臣子表达的一个忠言,也是他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自省自律,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话语就像是一道光芒,将古往今来所有英杰们连接起来,为后人提供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