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如同一杯浓缩的苦酒,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光美。无论从节目还是人生层面,她都是一个对我有极大震撼的女人。通过做她这期节目,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是对历史的爱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很早就看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那本书,也看过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高考的时候,我曾经最想报的是历史系。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对我的职业理想产生影响。

让我深刻体会到的,是那些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在阳光卫视创建初期,就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规律,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忽略了成本控制,从而导致企业运营困难,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但即便这样,无数次跌倒后,每一次站起来,都让我更加坚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虽然当时的心路历程充满挫折与迷茫,但现在回望过去,那些经历其实成为了铸造我们今天之人的重要磨练。而对于公司来说,那次失败也成为了一次战略转型与业务调整的大机遇,让我们提前感知并适应着不断变化中的媒体市场潮流,最终实现多元化发展,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当时那份坚持不懈向上的精神,还激励着我们持续创作,在不同的领域内寻找新的机会,如推出《天下女人》,以及建立天女网等项目,以此来拓展我们的影响力,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关于女性角色的积极内容。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品牌价值,更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对市场动态保持敏锐洞察力,使得我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且取得进一步发展。

总之,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或是在商界探索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挑战,都像是一道道蜿蜒曲折的小径,它们指引着我们的脚步,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而正如王石先生所言,即使商业上可能存在失误,我们尝试新路径、新模式,也许才是开启未来之门的一扇窗户。不畏艰险,不忘初心,只有这样的勇气与信念,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的飞跃,而非停留在平庸之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