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简短人物事迹:杨澜的逆袭与成长

我的人生如同一杯温酒,冷暖自知,没有一帆风顺。有人说我一直很顺利,我只能无奈地笑着。我没有办法向每个人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那种状态,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心态上。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与IT、商业、金融和工业完全不同。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回中国。在结婚时,就跟吴征说了:“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四个字。我觉得这些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整一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然后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采访王光美,她是一个对我有极大震撼的人物。她不仅影响了节目,也让我意识到我的使命——通过采访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以纪录片形式记录历史。

大学时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对历史的热爱早已萌芽。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从中学就开始看书,如尼克松写的《领导者》及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这些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职业理想。

文化理想驱使着我创立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这念头促使我加入阳光卫视,并制作以纪录片为主的大型电视节目。但是我并未深入了解市场规律,一些商业判断上的幼稚导致困难重重。当吴征看到我们建起的大型制作中心,他惊讶地说:“你们这是要出事。”

后来的五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最终决定出售阳光卫视。这次失败虽然让人沮丧,却也成为转型发展的一次机遇。公司逐渐变成了内容提供商,而不是单一平台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媒体市场正在向整合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提前进行多媒体经营战略转型,现在看来,这种预见是正确的。

现在,我们拥有三大业务板块,其中一个以《杨澜访谈录》品牌为核心构建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另一个以《天下女人》品牌为核心建立都市白领女性影响力社群。此外,我们还有其他业务如天女网以及澜珠宝等。此刻反思过去,那些艰辛似乎不过是一段旅程,而成功则像晨曦一般悄然而至,为未来铺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