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女性100名:杨澜的逆袭与自省

我的人生如同一杯浓茶,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人说我一直顺风顺水,我只能无奈地笑。我没有办法向每个人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是事业还是心态,都是一场苦战。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但我觉得这不符合我的职业定位。我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就是文化行业,这与IT、商业、金融和工业完全不同。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回中国。这次决定让我结婚时就跟吴征说清楚了。他说他跟我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个词描述他很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一些东西,而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个整年都没有工作,只是生孩子和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然后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制作《杨澜工作室》。

在节目中采访王光美,她是一个震撼的人物。她让我的节目有了历史的意义,让我意识到通过采访记录时代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使命。在大学时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并且对历史充满热情,这些都是影响我的职业理想的一部分。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从中学起就开始看历史书籍。高考的时候,最想报的是历史系。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职业梦想。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有着文化理想的人想要创立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我创建阳光卫视并制作以纪录片为主的大型电视节目的原因。

然而,在企业经营上,我显得有些盲目。虽然是个内容出身的人,但并非想要做渠道,也没打算做大的商业链路。我建立企业只为了内容,然后为了内容配备相匹配的运作机制,就像养牛来喝牛奶一样,因为市场上没有卖这杯牛奶,所以必须自己养牛。但这是不是浪费时间?随着时间过去,你对养牛的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感情。这些奶牛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而慢慢地,你看到周围还有许多人也在养自己的奶牛,他们形成了一种产业模式。

当然,对于自己过去的事情进行反思,这确实有些困难。在大学学习过国际经济,但真正做企业完全不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传媒需要很多活力机制来成长才可能有市场才可能有个体创造。这也是这个时代特点之一,或许30年后这些选择就不再必要。

吴征鼓励但同时也劝导我放弃。他认为,即便是基于爱,我们也要学会面对现实。如果我们能把握现在的话题,那么未来将更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会继续前进,一直到被现实所击败。在上海的一个家里,他严肃地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你必须成为现实主义者。你必须考虑你的决定。”

最终在2003年的夏天,我决定出售阳光卫视。那段经历至今仍让我感到温暖,因为它开启了一条新的路径,为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及地方频道纪录片频道的人文频道奠定基础。而那份失败,被许多人嘲笑为个人行为完成国家应该做的事情,却成为了推动变革的一步棋。此刻,当人们提及阳光卫视,它们中的某些人依旧记得并且肯定——它尝试结合了文化与商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指明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走不通,为后来之人的道路指引方向,使其能够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看着那些发生的事情,不禁深受感慨——当初那么多挑战,那么多挫折,那样坚持下去,如今已是我往事中的幻影。不过,每一次跌倒,都教会了我们如何站起来,更强大;每一次错误,都成为我们智慧增长的一课;而每一次选择,都铸就我们的今日。此刻,即便是在追忆中,也无法否认:尽管遭遇波折,但生活总是在前行,不断绘制新的篇章。一切皆因勇敢而值得珍惜,因坚持而令人敬佩,以真诚为基石,以智慧为桥梁,用行动铸就传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