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的硅谷帮(Gangs of Silicon Valley),相信开放、分享的力量,有相近的商业信仰和价值观。1997年,28岁的武汉青年陈一舟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机电工程硕士与MBA学位。如同在世界互联网的港湾里洗了个澡,2年后,陈和同学周云帆、杨宁一起,回到北京创办了ChinaRen点com。14年后,他带领人人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2001年,27岁的杨浩涌亲身经历了美国经济的两次寒潮,最终在硅谷一家小公司谋得工程师的职位,一年后他用车载着耶鲁大学的同学周杰去Google公司报到;同在这一年,31岁的董路放弃了高盛公司的职位,立志到美国去读书。

2002年,董路如愿成为斯坦福大学学生。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堂课上,他认识了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当他创业男士衬衫定制网站时征求贝索斯意见。贝索斯称赞,并让董路快递11件给他,其中的一件贝索斯签了名字寄回董路,并建议董路在公司上市那天穿。

和董路同一级里还有一个叫沈思的小伙子,她的心目中偶像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为此,她给自己的企业起名为“木瓜”。2004年的26岁汪华成为了另一位加入这个故事的人,此前,他是一家小有成就电信服务公司创始人。他2011年的创新工场投资合伙人身份指导别人的创业之旅。

2006年的熊尚文结束5年的外企生涯,以抱着梦想去追求,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共同经历了一些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一步一步地,他们逐渐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问题,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探寻的一个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被新技术、网络撩拨心弦中国青年的不断流向美国寻找新世界入口钥匙,就像开启中国未来的大门。而他们,在被称作世界互联网中心的地方接受广泛超越纯粹知识层面的教育,又带着“我要改变世界”的抱负回国进行创业。(励志一生 www.lz13.cn)

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事迹来发现硅谷以及被称作硅谷摇篮的地理位置如何为中国创业者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资源,以及那些来自不同背景但共同追求梦想的人们是如何将科技创新应用于本土化事业中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叙述,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它象征着一种文化认同,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即敢于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用智慧和勇气铸就辉煌的事迹。

这些青年朋友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他们不仅仅是在校园内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那里获得了一份宝贵的人脉资源。在这里,他们结识到了许多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一条独特且强大的社会网络,这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当我们看到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现在却已成为传奇人物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激情,那份执念,那份不懈追求,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成长为经验,一切努力总会迎来光明的一天,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永不言败、永远向前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发生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一个名叫“硅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