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勇

一个仅仅读过四年小学的蔬菜小贩;一部正规出版的20万字日记体新书。

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广安天陶菜市场的菜贩姚启中,与这部书之间是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那么,一个普通菜贩为何要“跨界”写书呢?

一切源于姚启中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要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点财富。这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豪华房舍,而是一笔精神宝藏——他要通过写书,向孩子讲述其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无比艰辛,从一开始就横亘在他的面前。

第一道坎儿,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半文盲状态。姚启中出生在安徽阜阳农村,他不得不辍学打工。在北京卖菜时,他用心学习,不认识字时求助于顾客,最终学会了查字典和阅读。他为了更多知识,将空余时间都投入到阅读中,即使没有钱买书,他也会抄写,不断增加识别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后来的创作打下基础。

第二道坎儿,是如何改变妻子的反对立场。她担忧生活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写作,而且无法挣钱。但是,在看到丈夫每天凌晨起床整理货品、卖完后又回到稿纸前继续写作的情况下,她放弃了反对,并支持他完成他的目标。

第三道坎儿,是如何克服嘈杂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菜市场忙碌而喧闹的情形下,一边摆摊销售另一边专心撰写并不容易。但是,他坚持下来,每天都在努力,即便是在短暂休息时也不会放弃思考或记录文字。他知道,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最终达成目标,因此他决心不再停歇,最终习惯了环境并能平衡两种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

经过1000多个日子的坚持,以及跨越三道难关之后,姚启中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大型日记体作品,这本书被选编其中20万字定名为《卖菜叔日记》并出版。一夜之间,该事迹引起全国媒体普遍关注,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红成为公众人物。此刻,当人们提及成功,他们常常回忆起那些剥离蒜皮来得艰难,但最终获得的是光亮莹润蒜瓣的事例——成功就是这样的过程,无论多么困难,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像剥掉一层又一层蒜皮一样,最终揭示出内在之美和价值。而这,就是所有追求者应该去寻找的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