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我所经历的艰辛与成长之旅
我的人生如同一杯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人说我一直顺利,我只能无奈地微笑。我没有办法向每个人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我在事业和心态上都经历了五年的磨砺。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当时,美国几个大电视网都希望我成为他们的出镜记者,但我觉得这不符合我的职业定位。我对自己的职业理想是文化行业,这与IT、商业、金融和工业完全不同。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回中国,所以结婚时就告诉吴征,他必须跟随回来。他接受了这个决定,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四个字,这对于他来说很合适。
1997年,我一个整年没有工作,只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通过采访王光美,她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她是我节目中第一个人物,也是我人生中的重要启示。在她的节目中,我确定了一点——我做节目的目的就是记录人与时代的关系,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对历史有深厚的情感爱好,从中学起就开始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读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以及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高考时最想报的是历史系,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职业理想。
我有文化理想,认为中国需要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这让我想到,就去做了。那段时间里,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心态上,都充满挑战。阳光卫视成立于2000年,我们制作并播出了以纪录片为主的大量电视节目。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你的商业模式不正确,你会越做越累,并且效率低下。在那几年的困难时期里,有很多次哭泣。但吴征始终支持着我,他鼓励但也劝导,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学会放弃。他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你需要变成现实主义者。”
经过多方考虑,最终在2003年的夏天,我们决定将阳光卫视出售。这次决定虽然让许多人质疑,但它标志着我们勇敢面对现实,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文化使命。当人们提及阳光卫视,他们通常提到的不是它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而是它开创性地尝试了一种结合文化与商业模式的事业,为后来的媒体发展指明方向。
现在回看过去,我们感到庆幸,因为在30岁的时候失去一次机会,比50岁失去要好得多。而那些挫败感,在不断工作中逐渐被抹消。我继续制作《杨澜访谈录》,还加入其他业务,如天女网、澜珠宝等。此外,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我们公司也进行战略转型,从单一平台运营商转变为内容提供商,这既是一次失败,也是一次机遇,使我们能够早早适应市场趋势,并成功转型至今拥有三大业务板块: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天下女人》品牌核心都市白领女性社群,以及跨界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