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如同一杯温暖的茶,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光美。无论从节目还是人生层面,她都是一个对我有极大震撼的女人。通过做她这期节目,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是对历史的爱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很早就看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那本书,也看过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高考的时候,我曾经最想报的是历史系。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对我的职业理想产生影响。
我有文化理想,要为中国建立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价值感电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就创办了阳光卫视,用纪录片为主要内容制作并播出电视节目。此举充分体现了我的专业追求,并且试图打造一种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人文传播形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当时市场上的观众接受度有限,对于新鲜事物持保留态度,同时,由于缺乏足够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加上投资人的压力,使得整个项目运作起来异常困难。在此期间,我们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每一次尝试似乎都不太成功,让这一切努力显得有些空洞,无助感油然而生。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调整策略,将重点转移到内容创新与品牌建设上,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历经磨难,但这些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它们。在阳光卫视出售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挣扎。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意识到继续前行才是关键时刻,最终决定关闭项目并退出市场。这背后的思考,是关于责任感以及如何在商业世界中保持诚信与道德标准的问题,它们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心灵课题,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失望或失败事件。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那些挫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新途径,以此证明我们的精神胜利法,即不懈地追求梦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重新起步之路。
现在回顾过去那些日子,那些艰苦卓绝的情景,那些疑惑不解的情绪,那些痛苦挣扎的心境,都已成为过去,而今朝天涯海角尽收眼底,只剩下不断向前的脚步,更添几分豪迈自信。这一切,或许可以被称作是一场奋斗,一场挑战,也是一场重塑自我的旅程。而对于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故事可能会给予一些启示:不要害怕跌倒,因为每次跌倒之后总会有一次崛起;勇敢面对困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未来;始终保持梦想,因为它能引领我们走向星辰大海,并使生命充满意义与动力。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大舞台上,每一步前行都是勇气所至,与其悲观应付,不如积极迎接,以期待的心情迎接未知而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