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边的雨

【一】

听闻身边每一个求职者,都像折翼的天使,在网申、笔试、面试与等待之间,收获经验并总结教训,然后再次以西装革履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甚至连那些似乎拥有无限潜力的朋友,也会遭遇笔试或面试被刷。因为找工作有时候,并非单纯比拼实力,而是运气,对方寻找的是最适合的人而非最优秀的人。

如同某单位HR的话语所示,“我们公司谁有对象了吗?挑简历时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啊!”所以,不要因被刷而否定自己,只是因为不合适罢了!

前些日子,我跟风投递了腾讯简历,并参加了一场笔试。

当接到面试通知后,我选择没有前往,因为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这份善意的HR打来电话,让我下午独自进行面试。我并未迎合她,说腾讯多么高大上,我多么希望去腾讯工作,而是分享了我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和最近一次与家人的通话:乡镇基层实习的感悟以及西点军校的校训。

最后,HR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回答道:“没有。”她的表情显得有些困惑,“我们招人很谨慎。”随后便什么也没发生……

回想起那时,我真的不是不知如何回应,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并不符合我的期望,就像再好的姑娘如果不喜欢,那动情也就难以激发;而适合你的姑娘,即使不漂亮,也能让你心动。

与其说不是想要的工作,不如说是不想要的人生。工作是一碗饭,是为了生存,是个人头顶上的小天空。而人生的丰富需要广阔的心境、需要宏大的视野,一种能够超越个体自身小天空思维能力,将给予我们安全感却实际上将我们禁锢于“玻璃房”的方式找到我们的位置,然后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大构建。

任何琐事都带着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我们也许可以学会将眼界放宽,放远。

这一切,全都是为了那个最想要的人生,一种充满厚度的人生。

【二】

对舍友发送微信:“几天不见,在干嘛呢?”“在叔叔家看书呢,我这两天反思我之前找工作状态过于急躁。”

中午,与两个好友共进晚餐,全程讨论仍然围绕着找工作,从留北京还是去地方、银行企业还是党政机关,又或者创业,这些曾经别人的选择突然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考量。这正如最近清华“男神”梁植在某档节目中谈及毕业后的最大纠结——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但却遭到了清华校友高晓松痛批,没有名校生的风范,“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高晓松作为艺人懂得制造话题性,他熟练掌握制作一档火爆节目的元素,如他自己所说,“任何一个话题,我们都可以聊到很有意思!”对梁植更是用批评鞭策谁说过能承受多少诋毁才能担负多少赞美,别忘了最后评委说的那句“山水有相逢!”

一直以来,清华人最擅长的是不要反驳,因为他们不愿把精力耗费在隔靴骚扰漫无边际口水战中;可是,他们又最擅长于反驳,因为他们敢于直面问题,在反思中用“行胜于言”的精神将责任与担当书写得掷地有声。

曾问在科学院的一个老学长关于清华人的特点,他答曰:“社会多元性让我们的实现价值方式多样化,但我认为,无论是在哪行哪业,都拥有家的国情怀,有内心深处必定充满国家民族深深感情。”

入学教育时史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铭记至今,那就是:“一所伟大的大学能给人一种胸怀”。拥有胸怀让人们获得高度,再观察具体事物时也能锐眼灼灼。

【三】

34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署名为《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全国范围内半年时间里关于“潘晓讨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为“我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4年后的青年,我们依然面临同样的问题,只不过现在环境变迁。在物质之声愈发鼎沸红尘愈发璀璨消费浪潮压扁人才只顾眼前的苟且耻谈理想羞聊情怀依靠潜规则出头角依靠花银子开辟地即便才华横溢也是穷其一生只为披金挂印实现生命世俗价值。一方面抱怨社会病态,一方面削尖脑袋蝇营狗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成为新兴阶级成员。

今年10月的时候,加州洛杉矶分校读博学生拜访北大钱理群先生。他直言80后90后脱离历史未来脱节,与历史脱节就是你们没经历过去几十年的大变革那种遍布全国全球角落的大变革。而未来脱节,就是你们当中的很多人迫于生活需求升学压力只能专注范围较窄的事务,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大融合世界关联巨大关联巨大关联巨大关联巨大关联巨大关联巨大小连接全球所有地区全行业领域全文化体系全部经济系统全部政治体制全部科技发展全面互连互补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共同繁荣提高平均水平整体提升普遍平衡共同向前推进共同享受福祉共同分享财富共同构建美好生活共同展望光明未来从改变自己周围做起按照理想方式生活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表述那样掷地有声音"幸福地度日 合理地做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