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边的雨
【一】
每一个投身于求职之旅的人,都像是折翼的天使。在网申、笔试、面试和等待中,他们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然后继续穿梭在熙熙攘攊的人群中。听闻身边那些看似无敌手的人也遭遇了笔试或面试被刷。这我相信,因为找工作有时真的是运气,而不是单纯比拼实力。对方寻找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适合的人。
例如,有位HR曾说:“咱们公司那谁有对象了吗?挑简历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啊!”因此,不要因为被刷就否定自己,只不过是不合适罢了!
前不久,我跟风投递了一份腾讯的简历,并参加了笔试。但当接到面试通知后,我并未前往,因为感觉这并不符合我的人生目标。好心的HR打来电话,让我下午进行个别面试。我没有迎合她,讲述腾讯多么辉煌以及我多么渴望加入腾讯,而是分享了一段印象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最近与家人的一次通话——乡镇基层实习中的感悟和西点军校的校训。
最后,当HR问及我是否还有问题时,我直接回答“没有”。她的表情显得有些困惑,“我们招人很谨慎。”然后就再也没什么发展……后来想,这可能是我真的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这个工作所致,就像再好的姑娘如果你不喜欢,那动情自然不会起;而那个真正适合你的姑娘,即便不漂亮,也能让你澎湃。
与其说是在找工作,不如说是在找人生。工作是一碗饭,是为了生存,是个人头顶上方寸天空。而人生需要广阔视野、宏观格局,需要一种能够超脱个体自身头顶方寸天空思维能力,将给予我们安全感却将我们禁锢于“玻璃房”的现状破除,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然后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大构建。不论日常琐事如何,每件事情都隐藏着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我们渐渐学会放宽眼界,将视野放远。
这一切,只为追求最想要的人生,一种厚重丰富的人生。
【二】
向舍友发送微信:“几天不见,在忙些什么?”他回复:“在叔叔家看书,我这两天反思之前找工作的心态太过急躁。”
中午,与两个好友共进晚餐,全程的话题还是围绕着求职——留北京还是去地方、去银行企业还是党政机关,又或者是创业,这些曾经是别人的选择,现在却成为了摆在我们的选项之一。这不,最近清华大学男神梁植,在某档节目中谈到了毕业后的最大挣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但惨遭清华校友高晓松痛批,没有名校生的风范,“你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高晓松作为艺人懂得如何制造话题性,以熟练掌握一档火爆节目的元素,如他自称“任何一个话题,我们都可以聊到很有意思!”
我倒欣赏梁植当面对评委翘着二郎腿痛批之时,没有反驳,只展现出自己的涵养和该有的分寸。一向来说,清华人才擅长于沉默,不愿把精力耗费于隔靴骚扰漫无边际口水战;然而,他们又擅长于反驳,因为他们敢于直面问题,在反思中用“行胜于言”的精神将责任与担当书写得掷地有声。
曾经询问一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已久的一位清华老学长,他认为清华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长答:“社会多元化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但我想,无论哪行哪业,都拥有着家国情怀,内心深处必定都满含国家民族深深感情。”入学教育时史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铭记至今,那就是“一所伟大的大学能给人一种胸怀”。拥有胸怀让人们获得高度,对未来把握会更为清楚而精准,再观察具体事物时也能锐眼灼灼。
【三】
34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署名潘晓者撰写的一封充满青年困惑的问题《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持续半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关于“潘晓讨论—-何为活着”的热议事件,该事件后来被称作“我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4年后的青年,我们依然站在同一个问题前,但时代变迁。我不同意物质声音愈发嘈杂红尘愈发璀璨消费浪潮压迫人们只顾眼前的苟且耻谈理想羞聊情怀依靠潜规则出山头地依靠花银子开辟地即便才华横溢也是穷其一生只为披金挂印实现生命世俗价值。一方面抱怨社会病态,一方面削尖脑袋蝇营狗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成为新兴阶级成员今年10月,一位加州洛杉矶分校读博同学拜访北大钱理群先生。他直言80后90后是与历史未来脱节的一代,与历史脱节,就是你们没经历过过去几十年的大变革那种遍布全国全球角落的大变革。而与未来脱节,说的是你们当中的许多人迫于生活需求升学压力只能专注范围较窄的事务,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大融合世界,与历史又有关联钱理群先生想对年轻朋友们说:这个静悄悄存在变化。大部分人们是不满足现状但由于体制原因无能为力改变环境秩序。但可以从改变自己周围做起按照自己理想方式生活借用鲁迅语曰幸福地度日 合理地做人人应如此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利益相互影响正正在找工作之路上的每一个人必读:兴趣职业哪个重要 勿因待遇差随意放弃机会农村孩子求学寻觅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