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的家属院里,孩子们从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北大附小、附中、北大,再到国外留学,是他们的前程路线。但朴树不同,他选择了音乐,这条不为人知的道路。
回忆起那年他“小升初”的考试时,语文加数学满分200,他考了173分,那0.5分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的父亲濮祖荫曾是北京大学教授,对儿子的选择感到困惑和失望,但也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朴树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他在高中的时候组建了一支乐队,每晚都去北大的草坪弹琴唱歌。那时,他的心情抑郁,而音乐成了他唯一的情感寄托。
高中毕业后,朴树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走下去,而是决定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他开始写歌,并且坚持每天晚上10点半去家门口的小运河边弹琴唱歌,一直到第二天早上4点回来,这样的生活方式持续了很久。
最终,在高晓松的发现下,朴树加入麦田公司,并且迅速成为了一名著名歌手。他的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销售30万盘,其中包含俄罗斯元素和战争元素的大作《白桦林》,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在央视春晚上的联唱活动中,朴树因为内心的不安而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参加了演出。这段经历对他的个人信仰造成了一定影响,也让他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今天,当我们谈论着这位来自北京大学家的孩子,不再是关于未来的争议,而是关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在一次次艰难抉择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用声音触动着无数人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上一些伟人如何逆境中求生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书写出了生命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