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有两位高中同学,李明和董强,他们的友谊就像一颗坚固的钻石,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依然闪耀。他们曾是八桥中学的一员,每天上学放学时肩并肩地回家,直到毕业后各奔东西。
李明留在山东兖州,而董强去了江苏无锡。多年来,他们见面机会稀少,但彼此之间的情谊从未减弱。当李明去南方进行考察学习时,董强夫妇特意前往宾馆看望他,这次短暂相聚让他们都深感珍贵。
由于当时电话尚未普及,他们留下了单位联系电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通话系统的升级,这些号码也逐渐失效。尽管如此,他们始终心存期待,不断尝试通过书信等方式保持联系。
终于,在去年11月份,他们再次取得联系。这一次,是通过一个共同朋友了解到了对方的手手机号码。董强告诉李明,他已经打听到他的手机号,并且还托人打听到了原来的好友姓名。在这个月最后一天,他告知了这些信息,让李明的心中充满了喜悦。
他们约定在鸡年春节之后,一同前往无锡重逢。当时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董强“激动得不得了”,他为此做出了精心准备。他甚至专门去了火车站实地观察,为我们指出了最合适下车的地方,并详细告知了家中的地址、楼门号码,以确保我们的行程顺利。
为了接待我们,他预订了一家名叫“和团团”的饭店,因为知道我们将来可能会来访,所以提前三天就预约房间,可惜已经客满,只好当天去抢最佳位置。他吩咐老伴8点半便出发,当饭店9点开门后,就迅速占据临窗靠湖边的一号餐桌。这场风波中,还有另一位女士与她有相同任务,她们分别占据了一号二号桌,在席间成了朋友一样互致问候。
想到这里,我不禁反思:我作为客人,对于这样细心周到的款待又怎样能够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同学!有人说“同学情是世界上最纯最真的一种情”,这一点我深以为然。